你们说中国女篮的别只盯着战绩,看看这些人背后的故事,才是真正的中国篮球。刚刚那场输给日本女篮,真是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摔了,心里直嘀咕:为什么我们就是输不到关键时刻?都说宫鲁鸣是老将,但这次败得太伤面子,竟然还得靠“老将”说话。这不是在打脸自己说的“队员更成熟了、更有战斗力”吗?我看那场比赛能起来拼的,除了几名老将,就剩几位新人在苦苦支撑:可是队伍的真正核心还是缺少一位能稳得住的主心骨。
再说那阵容,战术一蹿一蹶,教练的指挥似乎也跟不上节奏。日本队显然早就摸清了我们的套路,套路里透着一种我们自己都不敢面对的“被动”。你说咱们到底差在哪?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精神状态,但你仔细想想,平时场上场下,多少人还在抱怨那点小事,谁又真心把拼搏放在心上了?可能也就是因为那个“拼”字,我们看着比赛气得直跺脚,却发现根本没办法翻盘。还不知道全国呼喊了多少次“凝聚力”,可骨子里还是那些习惯了靠天靠地靠“老将”的念头。
可说到底这事儿,也不能全怪教练。你说男篮球队都敢赌一把,用年轻人冲锋陷阵,效果还不错。女篮呢?几次失利,最爱扯那个“经验老道”,真是笑掉大牙。你们还记得去年那场世预赛吗?不是说有牌面吗?结果关键时刻被“经验丰富”的老将按在地上摩擦,现在想想,说白了还是用老方法打新套路,靠经验吃饭的思路到头来也就这么个地步。
所以,想换个新气象,怎么就不能让年轻人试试?女篮的未来不是用“经验”堆出来的,而是敢于突破的那股心气。你看隋菲菲,这个名字一出现,我就心里一震。你别说,她能懂得女球员的心思,懂得打球的细节。退役之后带队,拿了WCBA的亚军,也拿了年度最佳教练,能说不厉害?更别说她还背负着一股青年励志的情怀,知道怎么和女孩子沟通,让队员愿意追随。
有人说:隋菲菲穿和服什么意思?我倒觉得这不就是一种文化认同和自信心的彰显吗?穿和服在我们这儿还得被扣上“古板”帽子?你她是个有文化、有温度的女篮名宿,知道“文化自信”比啥都值钱。她的战术思想不死板,开拓视野,这跟过去“死守老战术”的宫教练大不一样。她的出现,是一种信号:中国女篮要变了,要真打出属于自己特色。
我还记得开赛前的那次访谈,她说:教练不是死板的官,要和队员平等交流,要理解她们的压力。这话不像宫鲁鸣的“我是一名标准教练”那种死板的教条式话语。这就像是给队伍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有温度,更有战斗力。你要问我:这次败了,难道不是展示了教练团队的盲点?最怕的不是输,而是越输越觉得自己还站在原地,谁还愿意相信新鲜的血液能带来新希望?
那些把“经验”挂在嘴边的执教者,真该好好想想,下一次是不是还会用同一种死板的套路喂养被动。这不是扯“年轻不行”“经验老道”的问题,而是看谁敢打破舒适区,谁才有可能带来变革。大伙儿嘴上说着喜欢“突破”,可是真的敢放手尝试的又有几人?你们身边那些“老将主义”的人,嘴硬得很,可真到问题来了,就知道退后,把责任推给年轻人。
宫鲁鸣的那场败仗,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失利,更是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女篮的未来不是只看经验和年龄,还是要有胆子去试新,去相信年轻一代。而这个“年轻”的代表,明显就是曾经站在场上的她——隋菲菲。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下次还看谁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