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小米YU7的订单数据时,我正啃着外卖炸鸡,差点把鸡骨头掉在屏幕上——1小时28.92万台大定,这哪是卖车啊,分明是抢小米15 Ultra那种“秒没”的节奏!更有意思的是,评论区里还飘着不少“小米又抄保时捷”的吐槽,但点进这些人的主页,却发现他们早就偷偷定了车,备注里还写着“要等一年也愿意”。这种“嘴上骂得凶,钱包掏得快”的反差,像极了当年网友吐槽小米手机“屌丝机”,却连夜蹲点抢小米6的样子。
一、不是营销厉害,是产品力真的“戳到了”
很多人说小米车火是靠雷军的“营销魔法”,但你见过靠营销能让消费者等一年的吗?去年SU7 Ultra在纽北跑的6分46秒874,不是P出来的,是真真切切打破了保时捷Taycan的纪录——那可是全球最速四门车的头衔啊!就像保时捷靠911立住“性能标杆”的招牌,小米靠SU7告诉大家:我不仅能做性价比,性能也能跟豪华品牌掰手腕。
再看YU7,为什么大家明明吐槽它“像保时捷”,却还是愿意掏钱?因为它把“消费者想要的”做到了极致:25.35万的标准版,标配激光雷达、800V高压平台、NAPPA真皮座椅,还有那副“一眼就能认出是小米”的颜值——你想要保时捷的质感,又不想花80万,小米就把这些揉成了一辆“能开出去有面子”的车。就像网友说的:“我买的不是‘抄保时捷’,是‘花25万买了辆看起来像80万的车’。”
更关键的是,小米的“不偏科”。比它配置高的,没它好看;比它好看的,没它性价比高;比它性价比高的,没它的“小米标”有话题度。这种“全方面无明显短板”的产品力,才是让消费者“骂着骂着就掏了钱”的根本原因。
二、营销不是“套路”,是“懂用户的心理”
去年董明珠批评小米“虚假宣传”,结果小米空调卖得更火了——这不是“反向营销”,是小米摸透了“粉丝经济”的本质:你越批评我,我的粉丝越想“为我说话”。就像这次YU7的预热,雷军先出来辟谣“不会低于20万”,还特意提到“激光雷达成本很高”,其实就是在给大家“打预防针”:“这款车不便宜,但绝对值。”结果公布价格时,25.35万的标准版比大家预期的“贵一点”,但配上一堆豪华配置,网友们瞬间觉得“哇,比想象中值!”
这种“预期管理”的技巧,小米早就玩得炉火纯青。当年小米10发布时,先放出“要冲高端”的风声,让大家以为会卖5000+,结果公布价格3999,瞬间卖爆。YU7的操作如出一辙——不是“骗你买”,是“让你觉得自己赚了”。
还有“粉丝的力量”。小米的用户不是“消费者”,是“参与者”:他们会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小米车,会在论坛里讨论YU7的配置,会主动给小米提建议。就像这次YU7的24小时耐力测试,陈震吐槽“没用”,结果粉丝们自发出来反驳:“你懂什么?这是证明小米车的可靠性!”这种“自发辩护”的行为,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三、不是“卖车”,是“卖一个‘小米的生态’”
很多人没意识到,小米车火的背后,是“手机×AIoT×汽车”的闭环在发力。去年小米财报里的一组数据,比YU7的订单更吓人:AIoT设备数达到9.04亿台,大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增长50%以上,手机ASP(平均售价)涨到了1202元——这些“传统业务”的增长,为小米汽车构筑了一条“护城河”。
想想看,如果你用小米手机,连着手环、空调、冰箱,现在又买了小米车,所有设备都能联动:你下班前用手机远程开空调,上车后汽车自动同步你的音乐列表,到家后冰箱提醒你“该买牛奶了”。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不是单一产品能比的。就像小米员工说的:“我们卖的不是车,是‘让你的生活更方便的小米生态’。”
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让小米“抗风险能力”极强。就算汽车业务暂时亏损(去年亏了62亿),手机和AIoT业务的利润也能扛住——去年小米集团净利润272亿,其中手机业务贡献了150亿,AIoT业务贡献了80亿。这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布局,才是小米“越骂越火”的底气。
四、雷军的“精明”,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很多人说雷军“太会营销”,但其实他的“精明”藏在“长期主义”里。从2021年宣布造车开始,小米每年研发投入都保持25%以上的增长,去年更是花了241亿——这些钱不是用来“炒概念”的,是用来做“能落地的技术”:比如800V高压平台、400Tops算力的Orin X芯片、自研的三电系统。
再看小米的“稳”:SU7卖了一年,才推出YU7;手机业务从“性价比”转向“高端化”,用了5年才让ASP涨到1200元。这种“不急于求成”的态度,反而让消费者“更信任”:“小米不会随便割韭菜,它做的东西肯定能用很久。”
就像雷军说的:“我们不是‘赚快钱’,是‘赚未来的钱’。”从手机到AIoT,再到汽车,小米走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路——你可以吐槽它“抄”,可以吐槽它“营销多”,但你没法否认:它真的把“用户想要的”做到了极致。
最后,我想起去年采访小米员工时,他说的一句话:“小米的用户不是‘客户’,是‘朋友’。”朋友之间,就算偶尔骂两句,也不会真的疏远——因为你知道,他懂你想要什么。小米越被吐槽越火爆的秘密,其实就在这里:它不是“卖产品”,是“跟用户做朋友”。
就像现在,我身边的朋友一边吐槽小米“又上热搜”,一边偷偷定了YU7——他们骂的不是“小米不好”,是“为什么我没早点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