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西边升起?亚洲杯3场分之人,全运预赛砍21分,真的蜕变啦?
记分牌在丹东赛区停在了100-74,人群散去,李缘站在中场笑了一下——这场她拿了全队最高的21分,加上5次助攻。说实话,这个夜里,讨论的风向没跟着观众走,评论区还在追着“女篮亚洲杯三场挂零”的梗不放。
时间往前拉一截。中国女篮那段时间被放大镜看,李缘被点名最多。她在那项洲际赛事的低迷,被反复截图、循环播放,社媒给她贴上“分”“拖后腿”的标签,声音刺耳。老实讲,标签简单,情绪粗暴,但它确实存在,压在那里。
回到这场全运会预赛。对面的对手是湖北队,节奏被四川女篮压住,比分一路上扬。李缘收尾是21分,串联有5次助攻;身边的火力点也亮——高颂拿18分4篮板,刘禹彤是14分6篮板,唐子婷12分。数据摊开摆,矛头自然指向一句老话:她行不行,得看硬仗。别急,先把这场球说完。
轻描淡写一句,这是一场“顺风局”。四川女篮外线打开,内线吃饼,防守端起速,分差越拉越大。说句直白的,这种比赛环境,后卫敢出手、敢推进,手感一旦热起来,统计表会好看。那句“蜕变”——先放一边。
我更关心两个点。其一,状态。李缘在丹东的这场,选择更果断,出手和梳理节奏没犹豫,21分不是虚的,但背后是对抗等级的落差。其二,指向。她是中国女篮的主力控卫,这个位置天然会接受双倍的审视,预赛的数据帮她止血,可球迷要的,是能扛住国际赛的冲击,能在焦灼时段稳住人心。话糙理直。
把镜头拉回争议源。那几场洲际比赛里,李缘被批“隐身”,外线投不进、推进被卡、节奏起不来,三连零分的标签就这么贴上了。她当时被轮换时间压缩,舆论给她定了性。说真的,挨骂的时候,她没太多回嘴空间,球员通常也不会在那种节点解释。
再说回预赛。全运会赛制、对手构成、备战周期,跟国际赛是两套生态。湖北队这一场的防守轮转速度、对持球的压迫程度,跟亚洲顶级对手不在一个层级,这不是贬低,纯客观描述。也正因为如此,21分的亮眼,更像是状态恢复的信号灯。能不能一路常亮,下一次遇到强压就见分晓。
那这场球到底说明了什么?我只留一句:她把该拿的分数拿回来了,暂时止住了流量的刀锋。至于“蜕变”,别急着盖章。蜕变这词太大,得拿国际赛的强度作标尺,得扛过对方延误、换防、夹击,把失误压下去,把处理球的选择做干净,最好还能在关键回合给队友喂到点上。做到这些,再谈。
从队伍角度看,四川女篮的阵地配置给了李缘空间,高颂的定点、刘禹彤的内线存在感,外加整体对抗强度上的优势,让持球人舒服了很多。说白了,平台搭起来,控卫敢造杀伤、敢分球,数据自然往上走。这种“舒服感”,她得设法带去那种身体对着身体的舞台。
也别一口气把锅都甩给个人。中国女篮这几年在后卫线经历过伤病、调整,阵容位置有过摇晃。李缘在国家队的定位,介于组织与得分之间,摇摆区间不大,但在不同对手面前,打同一套选择就容易被读。说实话,解决方案不复杂,训练里把两个模块都拉满,比赛里根据对手选其一,果断一点。
一句真心话:今晚的21分配得上掌声。可掌声后面得接着工作。预赛会过去,淘汰赛会更硬,国际窗口期还在前面。她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回应“3场分”的旧帖,而是把每一场的选择和强度,堆成新标签。能不能做到?球场见就行。北京时间8月14日,先记下这块起点。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