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之前,中国互联网圈有个经典“吐槽梗”:上海,一座被杭州和深圳“吊打”的没落贵族。
那时候,杭州有阿里巴巴,深圳有腾讯,北京有字节跳动,而上海呢?仿佛只剩下咖啡馆里端着拉花咖啡聊融资的“精致穷人”,和静安寺均价12万/㎡却装不下一个“独角兽”的魔幻现实。
媒体小作文里充斥着这样的画面:“上海只能做互联网的配角!”“上海错过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上海的基因里没有代码!”
结果呢?2019年中美科技战一开打,画风突变。
原来“炫技”的互联网大厂开始集体思考“活下去”,而曾经被嘲“土鳖”的半导体、材料、装备制造企业,突然成了大国棋局上的“王炸”。这时候人们才猛然发现——上海和江苏早就在集成电路领域埋下了重兵。
比如那个卡住全球芯片脖子的“光刻胶”,突破者不是别人,正是南京大学旗下的科研机构。而上海张江,早已悄悄聚集了全国40%的集成电路企业,中芯国际、华虹、紫光展锐……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硬的铠甲。
而浙江呢?除了阿里巴巴和一堆“网红直播公司”,在硬科技领域的存在感,一度弱得像奶茶里的珍珠——嚼着好吃,但不顶饱。
这像极了一个经典剧情:班里最潮的同学天天嘲笑那个穿工装裤的理工男土里土气,直到期末考试发现——潮人挂科了,理工男拿了全奖。
这个故事在国防领域也有一个“镜像版本”。
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用信息化作战系统直接把萨达姆的百万大军打成了“瞎子”和“哑巴”。那时候中国军迷圈最流行的词就是“信息化”,仿佛不搞信息化就要亡国灭种。
那几年的军事剧里,指挥官没有三块大屏幕都不好意思说话,台词不带“数据链”“C4ISR”仿佛就不够档次。有人甚至嚷嚷:“还要坦克干嘛?未来战争就是无人机+黑客+导弹洗地!”
结果你猜怎么着?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军最新一代99A坦克依然在高原轰鸣,055大驱一艘接一艘下水,歼-20和歼-16也没见少造。为什么?
答案藏在美军的教训里。
他们在伊拉克、阿富汗用“降维打击”爽了二十年,最后却发现:打治安战就像用金饭碗要饭——技术再炫,遇到路边炸弹+AK47的游击队,照样没辙。而真正的大国对抗,拼的从来不只是技术炫酷,更是钢铁洪流、炮弹库存和工业底力。
俄乌战场更是打了无数人的脸:无人机再厉害,最后占阵地还是要步兵;星链再先进,填战壕还得靠动员兵。所谓“高科技战争”,本质上还是“烧钱战争”+“耗材战争”。
一句话概括:欺负小国可以用“炫技”,大国互殴只能靠“肌肉”。
这就引出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产业安全”?
前些年,互联网模式创新火遍全国,VC拿着钱追共享单车、社区团购、网红直播,仿佛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思维”重做一遍。
结果呢?2022年一轮制裁下来,大家突然清醒:能送外卖的APP我们有100个,但能造EUV光刻机的公司——全球只有1家。
这不是说互联网不重要。阿里腾讯字节当然重要,它们解决就业、提升效率、创造税收。但如果一个国家只有“模式创新”,没有“硬科技创新”,那就好比一个人只会点外卖,不会做饭——平时活得潇洒,一旦断炊,三天饿死。
上海的“逆袭”恰恰说明了一点:产业布局要有层次感。
就像请客吃饭,既要有米其林餐厅(互联网、金融)撑场面,也要有自家厨房(制造业、硬科技)保底。关键时刻,后者的价值远超前者。
浙江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这几年拼命搞“数字经济2.0”,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西湖大学……都在往硬科技转型。但船大调头慢,比起上海江苏积淀了二十年的半导体家底,确实得憋一阵子劲。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关键人物:特斯拉的马斯克。
这老哥简直是个“产业辩证法大师”。一边造火箭放卫星(极致炫技),一边在上海建厂狂造Model 3(极致产能)。嘴上喊着“人类移民火星”,手上忙着“降价割韭菜”。
但恰恰是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让特斯拉成了全球电动车霸主——技术我领先,成本我还最低,就问你怕不怕?
中国产业发展的逻辑,其实也在走向这种“双轨制”:
消费端继续卷:拼多多能砍一刀,抖音能跳一支舞,美团能半小时送餐上门制造端拼命夯:半导体、新能源、大飞机、工业母机……一个个硬骨头啃下去
看似分裂,实则互补。没有消费端赚钱,哪来资金投入研发?没有制造端夯实,消费繁荣就是沙滩上的城堡。
最后说回国防。
为什么中国一边研发高超音速导弹,一边还在量产看似“过时”的59式坦克改进型?为什么航母电磁弹射都突破了,还要造几百艘022型导弹艇?
答案就藏在“产能”二字里。
现代战争消耗的速度远超常人想象。俄乌打了一年,俄罗斯坦克库存快见底,苏联遗产吃光了;乌克兰一天被打掉一个营的装备,全靠北约续命。
假如一场战争需要消耗10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30000枚导弹——请问你是希望拥有:A. 100辆顶级坦克(性能碾压但修不起也补不上)B. 5000辆中等坦克(性能够用,坏了就扔,扔了再补)
傻子都会选B。这就是为什么美军至今维持着“冷战级”的军工产业链——哪怕生产线亏钱也要开着,工人走了还得高薪请回来。
所以别看055万吨大驱帅得掉渣,真正让对手睡不着觉的,可能是江南造船厂那种“下饺子”的速度:你摔一个杯子,我直接掏出一打盘子。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经典段子:
“天天说上海衰落,结果每次国家需要攻坚克难时——半导体、大飞机、新能源、生物医药——抬头一看,带头大哥还是上海。”
这背后不是玄学,而是产业规律的必然。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从来不在它有多少网红奶茶店,而在是否布局了那些“平时看不见,战时离不开”的产业。就像你家装修,瓷砖吊顶看得见很重要,但真正值钱的是埋在地下的水电管线——出问题时才知道谁是爹。
浙江和广东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们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杭州拼命挖半导体人才,深圳全力搞国产EDA软件,东莞悄咪咪成了全球极紫外光刻胶的研发基地……
说到底,大国产业就像打麻将——你可以先打“风花雪月”搞流量,但最终胡牌还得靠“中发白”硬牌。
而那些曾经嘲笑上海江苏“土气”的人,现在终于发现:当风暴来临时,戴着草帽种地的人,往往比穿着西装喝咖啡的人活得更久。
假如城市圈有个微信群,深圳:刚发了100亿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杭州:直播卖出300吨临安山核桃!上海:(默默分享一条新闻)《我国实现28纳米光刻胶全面国产化》北京:@全体成员 抓紧学习上海经验。(江苏已默默点赞并申请了专利)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