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两线开战,美国特使前脚刚走,后脚就动手,中东这锅沸水谁也别想躲
中东这片土地,从来就不是什么太平地界儿,你方唱罢我登场,剧本永远比想象中更刺激。就在全世界的目光还胶着在乌克兰的泥泞战壕时,这里的火药桶又一次被点燃了,而且火势蔓延得极快,几乎要把所有人的眉毛都烧着。
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以色列的战机划破也门首都萨那的夜空,没有宣战,没有预警,只有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这不是一次小打小闹的警告,而是一场结结实实的空袭,留下了满地的残骸和近百人的死伤名单。以色列给出的理由很直接:报复胡塞武装之前的导弹骚扰。
可这就像捅了马蜂窝。胡塞武装这个角色,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群穿着拖鞋的游击队,但他们手里的家伙什,早就不是AK47那么简单了。他们立刻宣布,用一枚高超音速导弹,精准“照顾”了在阿拉伯海上航行的一艘以色列货船。这艘船叫“MSC SARAH V”号,胡塞的说法是,它坏了规矩,所以必须付出代价。
以色列那边对船只被袭的事儿,选择了沉默,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但胡塞武装显然不打算就此收手,他们通过政治局成员阿萨德的嘴,放出了一个更惊悚的消息:下一次,飞向以色列的将是携带多枚弹头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可不是在开玩笑。高超音速导弹,这玩意儿是当今世界军事牌桌上的顶级“王炸”,能玩得转的国家屈指可数。它那神出鬼没的弹道和快到离谱的速度,让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防空系统都成了摆设。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在拦截传统火箭弹时或许战功赫赫,但面对这种新式杀器,基本上就是个睁眼瞎。
更要命的是,胡塞武装这次是提前“打招呼”,明牌告诉你我要用大杀器了。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近乎于傲慢的自信。他们根本不担心以色列有所准备,因为他们笃定,你就算准备了,也防不住。这种心理上的压迫感,比导弹本身更让人窒息。可以预见,以色列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或是海法的重要港口,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南边的火还没灭,北边的烟又冒起来了。以色列似乎嫌一个对手不够过瘾,调转枪头,直接把部队开进了叙利亚。
一支由十一辆军车和六十名士兵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越过边境,侵入了叙利亚南部的拜特金地区,还顺手控制了戈兰高地上的一处山头。叙利亚方面气得跳脚,痛斥这是赤裸裸的侵略,是对主权的严重践踏,呼吁联合国赶紧管管这个不守规矩的邻居。
以色列对叙利亚动手,其实已经不是新闻了。自从叙利亚内战爆发,局势混乱不堪,以色列就打着“防止先进武器落入敌对势力之手”的旗号,对叙利亚进行了数百次空袭,炸毁了大量的军事设施。他们甚至直接出兵占领了戈兰高地的部分区域,美其名曰“保障北部边境安全”。
这次直接派地面部队深入,可以说是把那层遮羞布也给扯掉了,霸占的意图写在了脸上。这背后有几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
就在以色列出兵前几天,美国的叙利亚问题特使才刚刚到访以色列,跟内塔尼亚胡坐下来喝茶聊天。据说,美国人当时还在劝以色列,希望他们克制对黎巴嫩的袭击,最好能跟叙利亚坐下来谈谈。结果呢?美国特使前脚刚走,以色列的军车后脚就开进了叙利亚。这操作,简直就是当着全世界的面,给了华盛顿一个响亮的耳光,大有“你的意见我听了,但怎么做我自己说了算”的架势。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也在叙利亚这盘棋上落子。前不久,美国财政部悄悄宣布,把叙利亚的制裁条例从《联邦法规》里删了。这动作非同小可,相当于在法律层面上废除了对叙制裁的框架,是送给叙利亚新当局的一份见面大礼。美国显然是想在叙利亚的乱局中重新布局,捞取自己的利益。可以色列这么一闹,直接把水搅浑了,美国的如意算盘很可能被打乱。
戈兰高地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个火药桶。自1967年“六日战争”被以色列占领以来,这里一直是叙以冲突的焦点。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以色列对其拥有主权,但以色列却把它视为自己国土,还建立了定居点。如今以色列再次以此为跳板深入叙利亚,无疑是在旧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当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四面出击,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它的老大哥美国,在伊拉克的日子也不好过。五角大楼宣布,美军开始从伊拉克的阿萨德空军基地和维多利亚基地撤离。听起来像是在履行承诺,但伊拉克人恐怕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当初美伊两国白纸黑字签了协议,规定美军在一年内全部撤走。现在一年期限马上就要到了,美国才慢吞吞地开始挪窝,还明确表示,不会遵守原定的时间表。这种拖延战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压根就不想走。
伊拉克这片土地,对美国来说是块烫手的山芋,扔了可惜,拿着又扎手。从2003年那场备受争议的战争开始,美军在这里的存在就一直是当地政治生态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各种武装派别,特别是那些亲伊朗的什叶派民兵,早就把美军视为眼中钉,三天两头地搞点摩擦。美国想走,但又怕自己前脚一走,伊朗的势力后脚就填补了真空,彻底掌控伊拉克。
所以,这次所谓的“撤军”,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撤离两个基地,做做样子,安抚一下伊拉克政府,但核心的军事力量和战略要地,恐怕一兵一卒都不会动。伊拉克政府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既要应对国内的反美情绪,又不敢真的跟美国撕破脸。这种尴尬的处境,恐怕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东的局势,就像一锅煮沸了的水,每个角落都在冒着泡。以色列的强硬出击,胡塞武装的非对称反击,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相对衰退,以及各路地区势力的崛起,共同构成了一幅极其复杂的画面。
这已经不是那个美国一声令下,万国响应的时代了。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多,每个人手里都捏着几张能改变局势的牌。以色列看似咄咄逼人,实则是在用进攻来掩盖内心的焦虑。而美国,则像一个年迈的家长,发现家里的孩子们都不再听话了,只能一边劝架,一边盘算着自己的小利益。
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平衡却迟迟未能建立。在这段混乱的过渡期里,任何一颗火星,都可能引燃一场燎原大火。而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强大还是弱小,都无法置身事外,只能在这锅沸水里随波逐流,挣扎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