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在资源和贸易上动了真格,推出了一系列新规和禁令。这些动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了咱们自己能发展得更好。可国际上,尤其是一些国家,那反应叫一个强烈,估摸着损失了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于是,好些个国家联合起来,非要中国把这些政策撤销了不可。面对这股子外部压力,咱们的“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可没惯着,直接就撂下一句话:这是中国内政,谁也别想插手!这一连串的事儿,其实正悄悄揭示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大变样。
垃圾堆里站起来
上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中国可没少进口国外的废弃物。那些玩意儿,被咱们老百姓俗称“洋垃圾”,里头啥都有。废纸、废塑料、废铁这些工业回收品不说,连旧衣服都往里运。
那时候的中国,工业基础还弱得很,外汇储备更是少得可怜,真是啥原材料都缺。进口“洋垃圾”,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能给国家挣点外汇,又能拿回来回炉再造,给国内工业提供急需的原材料。
到1995年,咱们国家一年进口的固体废物,已经飙升到了450万吨。沿海一带,到处都是“洋垃圾”回收作坊,热火朝天。这些作坊,确实带动了当地工业,也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
可这光鲜的经济效益背后,是啥?是巨大的环境代价!污水哗哗地排,把河水都染黑了;土壤里的铅含量严重超标,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深远的健康隐患。那些长期住在污染环境里的人,生病和得癌症的风险,那真是肉眼可见地增加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有些国家竟然把有毒的工业废料,偷偷伪装成固体垃圾,运到中国境内,简直是丧尽天良。比如1993年,韩国就干过这事儿,把化工废料运到了南京。还有广东贵屿镇,一度号称“电子垃圾处理中心”,年产值虽然高,但他们烧电路板、用酸液提炼金属,对环境的破坏简直是毁灭性的。那里的河水黑得发臭,土壤里的铅含量超标上千倍,真是触目惊心,让人看了心疼。
面对这些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在2017年终于下定决心,全面停止进口“洋垃圾”。当年7月或8月,国务院就颁布了新版《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直接把24种4类固体废物,列入了禁止进口的清单。从第二年1月1号开始,这禁令就严格执行了。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咱们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优先保护自己的环境和人民的健康,这跟《巴塞尔公约》的精神完全一致。
洋人急了眼
禁令一出,全球的回收行业立马就乱了套,尤其那些发达国家,更是叫苦不迭。你知道吗?全球每天大约产生20亿吨固体垃圾,而高收入国家只占世界人口的16%,却制造了全球34%的垃圾。美国这个垃圾大户,人均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更是咱们中国的三倍。
禁令一实施,美国和欧洲的垃圾堆积如山,处理成本从每吨几美元,直接飙升到几十甚至上百美元。美国那些靠废纸回收吃饭的商贩,面临着失业;澳大利亚90%的废物出口渠道被堵死;欧盟的垃圾处理费用更是蹭蹭上涨。彭博社报道说,咱们这禁令,还促使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国也开始限制废物进口。
那些发达国家,气得跑到世贸组织去告状,指责中国不负责任,破坏全球产业链。可联合国新闻最近的报道却说,中国禁令虽然带来了全球回收困境,但也逼着各国开始投资本土回收设施,减少塑料生产。美、欧、日等国联合起来施压,非要中国撤销禁令,说什么妨碍自由贸易和供应链稳定。
可这背后暴露的,是啥?是发达国家几十年来,一直把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自己却享受着清洁环境的国际贸易不公!中国长期承担了生态代价,如今的政策调整,正是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有力回击,咱们不当“洋垃圾”处理厂了!
稀土,不惯着
说起稀土资源,咱们中国过去也确实没太当回事儿。稀土可不是普通的土,它是多种稀有金属的总称,被誉为“工业黄金”。这玩意儿,几乎是所有尖端科技都离不开的材料。电动车电池、风力发电机、导弹制导系统、芯片、F-35隐形涂层,甚至激光武器,都得靠它撑着。咱们中国的稀土储量,可是世界第一,已探明的储量和种类,远超美国。
然而,过去为了发展经济,咱们曾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开采并出口稀土原矿。其他国家拿到咱们的稀土,进行深加工后,产品价值能翻几十倍。中国一度提供了全球大约70%的稀土供应,就这么白白损失了大量战略资源。稀土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那也是触目惊心。比如江西赣州矿区,几十年不计后果地开采,搞得山林秃废,水土污染,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没见好到哪儿去。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稀土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高,不再单纯指望稀土出口来换外汇了。从最近开始,中国陆续出台了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提高了审批门槛,减少低端出口,大力鼓励国内深加工。去年4月4号,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公告,对部分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许可。
这些措施,就是为了推动稀土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搞科研,鼓励企业开发高端稀土产品。最近上海稀土展上,中国企业展示的先进磁体和激光材料,让外国同行都看得眼馋。这说明啥?说明中国正在逐步掌控稀土产业链的上游,不再只是一个原料供应国了。
稀土管制措施,让其他国家更是恐慌,这影响可比垃圾禁令深远多了。禁令一出,美国特斯拉的电池、欧洲的风电生产线、日本的芯片等等,都因为缺乏中国稀土供应而面临停滞,损失估摸着也超百亿美元。去年8月,美国总统曾要求中国确保稀土磁铁供应,甚至威胁要加征200%的关税。
咱们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强硬回应,指出美方应该先管好自身事务。美、欧、日等国指责中国把稀土“武器化”,违反市场规则,要求取消管制。这些国家也曾尝试在澳大利亚开采稀土,可那成本,是中国的足足三倍。日本也想从旧电器里回收稀土,但一年产量才几吨,杯水车薪,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去年6月,中国又发布了新规,强调环保和产业升级,还严厉打击稀土走私出口。腾讯新闻报道,中国专项行动就是针对战略矿产走私,稀土可是重点之一。美国研究机构都担忧,中国此举将彻底改变全球稀土供应格局。这种联合施压的本质,就是西方国家担心关键资源被“卡脖子”,他们习惯了中国廉价出口的模式,如今这种模式正在被打破,他们当然不乐意了。
温教授的中国底气
温铁军教授,1951年生在北京,祖籍河北昌黎。他可不是个“书斋学者”,1968年就插队到山西汾阳,扎扎实实地干过农活。后来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又拿了法学学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他长期深耕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等“三农问题”。他的著作,像《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八次危机》、《解构现代化》、《去依附》等等,都是掷地有声的力作。他还曾自费跑去东欧七国,调查苏东解体的原因,写出的报告强调转型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代价。这些经历,让他对国家自主发展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温教授认为,中国现在搞的这些禁令和管制措施,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自主发展。他反复强调,乡村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咱们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在最近观察者网的对话中,他就指出乡村振兴是稳住大局的关键,提倡农村资源要立体开发、生态要产业化、城乡要融合发展。去年8月22号,他还发文探讨了返乡创业的资源;去年12月,他计划在珠海大讲堂,深入讲述粮食安全和城乡融合的深层含义。
他的“人民经济”理念,追求的是在地性、自主性,就是为了摆脱对外部的过度依赖,实现咱们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温铁军教授可不是空谈理论,他通过大量数据检验理论,冷静审视了农村70年的发展历程,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业化曾经依赖三农积累,但三农也因此成为了问题源头。他提醒大家,在全球化危机下,乡村那种低耗能、与自然结合的生存方式,或许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中国禁令颁布后,东南亚那些国家也纷纷学样,把发达国家的垃圾集装箱给退了回去,不再充当“替罪羊”。咱们中国国内,也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减少废弃物产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稀土禁令,更是中国对美国贸易战的有力回击,咱们已经牢牢掌握了稀土的主动权。去年8月20号,中科院和工程院公布了院士增选候选人,尖端领域,包括稀土相关研究,或将迎来新的突破。面对关税威胁,咱们外交部强调的是合作共赢,而不是单边施压。
笔者以为
地球环境危机,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那些发达国家,理应好好反思一下,怎么减排、怎么清洁生产,而不是把污染一股脑儿地转嫁给其他国家。咱们中国现在人均GDP已经超过1.3万美元,老百姓更追求的是绿水青山,咱们有了说“不”的底气。这些禁令和管制措施,正在打破旧有的国际规则,推动全球走向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促使全球资源循环和技术创新迈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