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敢把直升机按上推进风扇,这不是明着打美国人的脸吗?”景德镇刚飞上天那架怪样子铁鸟,边上围观的大爷都看得出来,美国人这回是真坐不住了。
要说以前提起高速直升机,大家脑子里立刻蹦出来西科斯基X-2,再来就是S-97“突袭者”,反正好莱坞气质满满,技术宅跪地喊爸爸。结果嘞,真正的主角换成了景德镇,全国都知道那儿爱烧瓷器,现在倒好,连飞机都烧成高精尖了。
那边老美的S-97从2008年一直折腾到今天,试飞的飞行员换了一批又一批,项目预算翻来覆去砍了又砍,、像极了被轮番砍价的电视机。咱这边愣是静悄悄把验证机送上了天,480公里时速的局面,等于给固定翼机按上了直升机外挂,飞这么快还挂个直升机驾照,谁看谁麻。
这套“刚性共轴双旋翼+尾推风扇”听着拗口,其实拆开了说也很简单:两只桨盘叠在一起上下转,中间没有活页缓冲,相当于把汽车改成硬桥越野,靠全身刚性啃路面。卡莫夫的卡-52也有两只盘,可它要留大空隙防打架,结果个子高、风阻大、油耗大、事故率也大。
我们用的刚性桨叶全靠碳纤维复合材料扛,薄得像方便面袋子,却比钢条还硬。因为不抖不摆,上下旋翼可以贴着脸排排站,旋翼直径一下缩小,阻力哗啦啦往下掉,省下来的发动机功率全塞给尾部那个大风扇,风扇再把50%以上的能量变成推进力咣当一下冲出去,速度想慢都难。
你敢开车一脚油门踩到底,它也敢在天上玩地板油。最离谱的是飞行员还能把机身体态放平,不再俯冲狗啃泥,座舱里瞄准视野一下子解放了,对空对地都方便。往前冲、急刹、原地掉尾巴,对它来说都是日常回家动作,乌龟掉头都没它利索。
但别被表面上的潇洒骗了,全是系统工程熬出来的血。说这是飞机,不如说是一个会飞的变速箱:主桨和尾桨要来回秒切换,发动机出多少力、往哪儿吐,全靠毫秒级算法指挥。光动力分配软件就比传统直升机复杂好几个帕瓦罗蒂音阶,一点BUG就能让你空中抽风。
这事儿直接把俄罗斯也晾那儿了。卡莫夫30年前就拿着共轴招牌混江湖,可依旧是那套老挥舞铰方案,间隔越留越大,差点成了个空中晾衣杆。他们内部倒是吹过卡-90的牛,图纸摞了一人高,试飞影子都没看见。这下可好,老学生先交卷,老师傅原地罚站。
美国那边更戏剧。川普上台一顿狼牙棒,砍得美军高超声速项目电脑文件夹都找不全,原本X-2到S-97一脉相承,说是“未来攻击侦察机”,预算像过山车没头没尾。再一看景德镇的黑鸟扑棱上天,五角大楼瞬间有种“好不容易练出腹肌,结果隔壁开始上科技短裤”的尴尬。
对咱们来说,这架新机不是单纯秀性能,而是提前占了制高点。以后不论高原吊运、远海反潜还是突击部队的空降切入,这480公里时速吞进去的是时间,吐出来的是战场机会。打个比方,原来打仗像凌晨五点上班打卡,现在一觉到九点仍能准时赶到老板办公室发脾气,对手只能原地错愕。
全球直升机供应链也暗藏一枚暗雷,波兰欧盟补贴争端正好卡住欧盟新一轮国防预算审批,德国原定给NH-90机队升级的钱被冻结,连带西科斯基新订单也跟着感冒。老美想靠外国客户薅经费回血,眼下算盘珠子噼里啪啦掉一地。
从单体装备到战场网络再到金融沙盘,这架新直升机的突然出现把节奏全打乱了。雷达还是得谈低空突防,可它水平飞这速度快到有残影,地面枪手撵不上,导弹导引头也得重新写代码,所谓降维打击不过是时间差游戏。
说到底,下一步就看谁先成军。成都军械库已经给出暗示,模块化弹药、复合燃油囊、一体化驾驶头盔全部打包上桌,海军版缩折尾梁一旦在舰艇起降,大洋腹地立刻多一块傲游飞地。一切风吹草动都在盯着那个问号:谁先抢跑5年,谁就能把对方风头打包塞进仓库落灰。
飞完第一圈的试飞员只在电台里冷静地回了一句:“比我们想的还凶。”有人问什么时候大规模交付,他扔回来:“你猜。”对,就这一句,留给大家脑补。
480公里、尾推风扇、刚性桨叶,20年内没人躲得开这三样配置,美军在考虑重新凑钱,俄罗斯在考虑怎么解释“未来”。这场戏刚开场,还按流行语排节目单?别逗了,钱和钢铝一样硬才是真事。
所以问题就这么撂台面上: 谁会率先把这架会飞的怪兽变成常规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