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的评论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 “被迫转向”与“战略觉醒”:许多媒体指出,印度的转向是美国单边关税和霸权行为逼出来的“生存策略”。它让印度清醒认识到“做美国敌人危险,做美国盟友致命”,从而加速了其寻求战略自主的步伐,减少对西方市场的过度依赖。
2. 强调对华合作的“经济互补性”与“务实选择”:媒体普遍分析,与中国缓和关系、拓展合作是经济上的务实选择。它们承认中国市场的庞大和产业链的完整性对印度至关重要,但也指出印度对华政策存在内在矛盾性,改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实用主义和经济必要性驱动。
3. 视俄罗斯为“经得起考验的可靠伙伴”:在与俄罗斯关系方面,媒体多强调传统友谊的稳固性和能源军购合作的可靠性,认为购买打折俄罗斯石油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理性经济行为。
4. 关注“中俄印”战略协作可能性及其全球影响:部分媒体和分析人士关注“中俄印”三边战略协作的可能性,认为若形成更协调的“大三角”关系,将显著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对冲西方主导的体系。印度也积极借助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等平台。
5. 国内政治的矛盾与平衡:媒体也报道了莫迪政府此举在印度国内面临的批评和阻力,部分政治力量和民族主义者指责其“对华软弱”。政府需谨慎平衡外交政策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
6. 对转向“持续性”的质疑与“战略投机”的解读:不少评论也质疑印度转向的长期可靠性。它们认为印度此举包含战术博弈成分,意在向美国施压以获得更好谈判条件。若美印关系未来改善,印度可能重新调整姿态。印度的终极目标被认为是维护自身利益和战略自主,在大国间扮演平衡角色以谋求利益最大化。
总结来说
印度媒体对此事的评价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看到这是在地缘政治经济压力下的务实和必要选择,也清晰认识到其中的挑战、风险以及内在的矛盾性;既有对“战略自主”的期待,也对转向的长期稳定性存在疑问。整体而言,媒体倾向于从国家利益和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这一系列外交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