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吧,这年头谁还没被资本的明枪暗箭扎过几下呢?要说老板圈子里谁最“犟”,那还真得数刘永行了。啥叫逆行者?啥叫“不跟风”精神?人家刘永行这群老兄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跟主流玩法杠上了。说起来,这样一套“不上市、不贷款、不欠薪”的操作,乍一听像是民间鸡汤段子里的励志传说,现实里真敢干的人几乎绝迹了。但事实摆在眼前,东方希望集团年营收1784个亿、妥妥民企500强前三十名,这业绩得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咱就说,世道都浮躁到要蹭热点、抢赛道、玩资本“割韭菜”了,人家刘老板偏偏不按套路出牌——这难道不算商业圈的一大未解之谜?
你要非问这刘老板图啥?他有句话说得挺狠:“我宁愿慢半拍,但要自在地开自己的车。”你说奇怪不奇怪?别的企业家,半夜都抵挡不住敲钟上市的“骚动”,恨不得从天上掉一堆融资下来,刘永行却觉得,那些钱啊,太容易让人冲昏头脑,搞不好就迷路了。确实,钱如果来得太快,有时候还真不如来得慢点——不然,说不定哪天就被股市那点浮云数据晃晕了方向。慢,是另一种步调,机敏、清醒、耐熬,俨然成了东方希望集团的标签。
有网友曾调侃,说东方希望的工资比大姨妈还准时。这么一说,好像有点不庄重,但细想却是最接地气的敬意。在别的地方拖薪、欠薪消息烂大街的时候,东方希望靠着稳、准、狠,硬生生揽住了一批死心塌地跟着干的老伙计。这种稳定,别说能换多少高大上“企业文化”培训都不够。
扒一扒刘永行的创业路,这人骨子里的倔强,真不是一般人能撑住的。八十年代初,那会儿还没互联网红利、沙雕短视频这么多爆款风口,刘家兄弟家当都变卖了,凑一千块钱养鸡鹌鹑。祖传“下蛋计划”一年干出了百万元,别看养鸡孵蛋不起眼,见招拆招、小步慢跑,每步都走得实打实。兄弟们后来琢磨明白了:下游干活太辛苦,利润单薄,紧接着就冲进了饲料市场,从“鹌鹑粪喂猪、猪粪喂鱼、鱼粪养鹌鹑”这种循环模式,到1987年“希望牌”饲料杀进市场。结果泰国正大的老大哥气势汹汹搞价格战,刘家靠本地化死扛下来。不到两年,全国“猪食供应链”都在喊希望来富,四川“饲料之王”名副其实。你要说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倒不如说这些人天生不爱走寻常路,啥都得琢磨着来点“自我流”。
但人家还没膨胀。别家公司挣点钱就急吼吼上市、融资、买买买,这一边刘永行慢条斯理地堆家底,账上闲钱最高能堆出十亿。别人都劝他别作死,起码买点稳妥资产吧吧。嘿,他倒好,思路转瞬一变,开始远走重工业——把总部搬去浦东,再转战“铝电一体化”。那些年坊间多少人酸他“好勇敢啊,不怕玩完吗”?刘永行根本不带搭理,众人皆醉他独醒,亲兄弟都明着劝:农业转重化工,这不是脑袋进水嘛?就这还真硬生生把东方希望做成了各大产业横跨的巨无霸。
其实东方希望在新疆的布局,堪称工业版“开疆拓土”。刘永行看上人家煤炭储备多,电便宜,铝行业又是耗电大户,那思路溜得贼溜:在产地把煤发成电,再生产铝,这流程不但省运费还减少碳排放。说难听点,他碰到的阻力多到能拍一部国产剧,头几年跑新疆吃了无数闭门羹。愣是熬到2010年,地区领导主动发了邀请,刘老板才腾空出世。今天新疆准东“六谷丰登”从“煤谷”发展出“铝谷”“硅谷”“化工谷”啥的,东方希望自己织成一张无死角的产业网,低碳、高效、循环利用,也算是提前搅动了中国的绿色转型。
2013年以后,光伏行业一阵冷一阵热,同行一跌价全哭天喊地。倒是东方希望——人家有自备电厂做底气,循环经济降到接近地板价,别人亏得直掉头发,他们却还能盈点小钱。这局堪称赢麻了。都说“猪电铝”模式是中国最极致的产业自洽闭环。自己饲料喂自家猪,猪粪又用去发电、产沼气,水泥厂、畜牧业整个一链条拧成了绳儿,养一个环节就等于养活全产业。遇到猪价雪崩的年头,别人大规模亏损,东方希望还挺得住,说不羡慕是假的。
可谁又想到,刘永行明明玩重工玩得风生水起,偏还要“杀”回猪圈——2016年掏十几亿重投养猪业。这操作在一众行业大腕眼里无异于“反向操作”,赔钱也不撤?他倒是一句带过:“根不能断!”说是行业互补,实则一种产业“安全感”的执念。你真没法否认,这种产业思维除了胆大,还得心细如发。要的不是一年风光,而是十年二十年每一环都能互相托底。
眼见国内大型民企忙着递材料上市、靠银行融资扩规模,东方希望就像“不合群”的学霸,永不欠款、工资拍胸脯准点发,一年复一年。这三不原则往外一摆,自然褒贬不一。不上市——很多投资圈大佬嗤之以鼻:资金杠杆撬动不起来,公司格局还怎么风生水起?不贷款——银行业朋友都急:白白浪费财务杠杆,遇到大周期资金紧缺怎么办?不欠薪——可能写在牌子上都没人信,真有企业能几十年不拖一分钟工资吗?坊间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但时间真能证明事儿。货真价实摆在这,2013年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大考,多少一夜上市的公司轰然倒下,资金链说断就断;反观东方希望,不仅没被经济风暴吹翻,还在风暴里边扩产能,抓新风口。大风起时才看得出谁到底穿了秋裤。刘永行的“三不”原则,说狠点是封建保守,说温和点是谨慎自律。其实,这种自律是大智慧——市场变化没法预测,但自己可别把方向盘丢手。
咱再拉回现实,看看大环境,互联网公司动不动裁员,地产巨头暴雷,资金链断裂成常态。资本游戏越来越难玩,人人都在争做风口上的猪,但猪会飞又能飞多久?刘永行就像农夫种地,打地基才最费事,一砖一瓦全得钱砸烂。“慢慢来,其实最快”。慢不是落后,是真正有能力“不被风浪带偏节奏”。他走的路没人走,但回头看,许多后来想抄作业的公司,光是“稳”这一个字都玩不明白。慢有慢的章法,刘老板的“朋克养生”,看似与这个争分夺秒的时代格格不入,却仿佛自带时代先见之明。
其实,也不是说所有企业都非得学他的“慢工出细货”路线。每家公司底子不一样,产品不一样,行业机会千奇百怪。但在欲速则不达、盲目追风屡屡失足的今天,东方希望这口“钝刀慢炖”的汤,还真有几分让人回味。人有时候需要慢一点,资产才能更结实,队伍也能更拧得紧。刘永行是另类,他把另类做成了主流。
说到底,商业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式。上市也好,不上市也罢,抓住了“根基”才真有可能扛过风霜雪雨。正如那句“岁月静好是装出来的,危机四伏才是底色”。企业也是,韧性才最香。
你觉得,东方希望这套“三不原则”,是防御还是进攻?你公司有没有让你觉得牛到爆的“另类制度”?不妨留言聊聊,看看谁家老板更硬核!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