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那一通亮眼的表态,像菜市场大妈喊价似的直接,弄得街坊巷尾都在议论,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这句话像放鞭炮一样炸开了锅,大家一边高兴一边皱眉头,觉得这事儿里肯定有猫腻。
9月22号傍晚,在国新办的发布会现场,央行行长潘功胜站到麦克风前,直接说了句重磅话——人民币已成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那声音扛着政策分贝,官方媒体第一时间放了图,金融圈里的人立马发出一阵惊呼,朋友圈里的段子手也不带喘气开始编梗。
可不到两天,SWIFT那边一份8月数据砸过来,人民币全球支付份额只有2.93%,排第六位,英镑、日元、加元都在前面,国际支付圈立马炸锅,大家开始在群里争论、在评论区吵架、在会议上互相指责,连同事茶水间也热闹得像赶集。
记者跑到金融街门口几家银行和支付机构门前,见到的第一个是一个做跨境支付的产品经理,他一脸无奈地说,央行说的“全口径”我们当然支持,但SWIFT只统计它能看见的报文,别把两套口径硬对号,这事儿不像谁对谁错那么简单。
再往里走,CIPS的前台门口排着人,几个外贸公司的会计抱着账本苦笑,他们告诉我,近几年很多大额结算和直接参与者都走了CIPS,2024年CIPS跨境人民币支付金额飙升四十几个百分点,这几笔钱确实没进SWIFT的统计口径里,账本上那一串串数字真真实实在那儿,不是吹的。
另外一个场景是电商园区里,跨境小额卖家们三三两两坐在路边抽烟聊天,他们说那些几十美元、上百美元的小单子,根本不会走SWIFT,走的是平台自有通道、第三方支付或者直接人民币结算,数量大到惊人,这些微交易累积起来,合计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份额。
在国营银行里,几位有年头的外汇操作员拍了胸脯讲往事,过去大家信仰的是“要出海就走SWIFT”,那时候国际结算就是SWIFT话语权最大,所有流程都围着它打转,那是十几年、二十年前的玩法,大家把它当成准绳,那时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个梦想,谁也想不到后来会有自己的结算通道和生态。
但现在情况是,CIPS能传又能结,越来越多的境外直接参与者加入,一些国家的银行直接连上CIPS通道,绕开SWIFT完成结算,和十年前根本不是一个嘴脸,记账方式、通道选择都变了,市场实在太会变了。
业内员工私下里也怨声载道,有内部人员说,别看官方口径吹得热闹,我们这些基层经常加班到深夜处理各种通道对账,客户投诉不停,收费又尴尬,既要按市场竞争调整费率,又得应对监管压力,反反复复就像被绞肉机拉扯。
网友的反应更像菜市场的即兴段子会,弹幕里有人画了个简笔画,把人民币从第四第五一路往上推,配话“别问,问就是都走自己通道了”,也有人截了SWIFT数据配上央行的话对比着念,下面评论区吵成一片,嘲讽、支持、冷嘲热讽混合在一起,像小区群里吵晚饭去哪儿吃那样真实。
翻出行业早年的辉煌往事,国内那帮外贸老将都说,当年靠的是低成本、高周转和对外汇渠道的绝对信任,那会儿外贸公司看重的第一件事是有没有稳定的美元结算通道,很多企业甚至把美元收入当成硬通货储备,那叫一个信仰式玩法。
对比现在,市场玩儿法变了,结算变成了产品化套餐,支付机构推各种“跨境包月”“快速通道”“分账代付”之类的付费功能,企业要么被套餐绑住,要么为速度和便利性多掏钱,等于是把过去的信仰打法改造成了收费服务,很多小企业怨声载道,说这就是变相割韭菜。
数据扎眼到让人眼睛疼,SWIFT给出的2.93%是清晰数字,CIPS那边又公布了2024年跨境人民币支付增长43%的口径,国内日均人民币结算笔数和金额没有直接对外公布的全套口径,但央行手里的全口径数据把不走SWIFT的那些交易都算上,排位就能往上拔两三位。
政策像条隐形的红线悬在头顶,《价格法修正草案》和跨境支付监管的各种试点都在调整中,地方监管和央行口径有时走在前面,中央政策在酝酿,监管层一定程度上在尝试平衡国际影响力和金融稳定,两头要顾,底下那些操作的人却还在按自己的逻辑疯狂试探边界。
在地方小型支付公司里,创业者们带着业务员站在门口抽着烟谈策略,他们一面说要拥抱央行的支持,一面又不得不靠更灵活的通道和更短的结算周期吸客户,竞争像不断加速的赛跑,跑赢的吃肉,跑慢的补贴都没有。
跨境电商的小卖家们晚上开群怼平台客服,他们说以前一单一结,心里踏实,现在平台推各种增值服务,结算方式越来越复杂,到账慢、费率高、对账难,这些具体的痛点让人直接在群里骂平台,群主还整理出一张“到账时间表”贴出来,大家对着表格唉声叹气。
有人开始用这场口径差做起了生意,有咨询公司专门拿两套数据做对比,给企业出所谓“最佳结算组合”,收费不菲,这种“灰色”中介在行业里迅速生长,尤其是在跨境小额和中小企业圈子里,寻找便宜又快的通道成了生存技能。
记住时间线很重要,央行的表态在政策层面释放了信号,SWIFT的数据则是第三方的现实快照,两者各有其统计边界,业内人在不同场景下选择不同通道,这就是为什么数据和话语产生撕裂,表面上像吵架,实则是市场在重新洗牌。
对于普通人和小微企业来说,该怎么避坑并不复杂,首先别被单一排名洗脑,看到“第三”这俩字别急着下注,先问清楚你的交易是走哪条通道、手续费、到账周期和对账流程,了解清楚再签合同,这一步省的不是几块钱而是一堆麻烦。
分散风险,能多开几个合规通道就多开几个,别只盯着一个平台或者一个支付服务商,这年头谁也不能保证通道永远顺畅,尤其是那些依赖单一渠道的小商家,波动一来就容易断链。
第三,跟上监管和政策的节奏,关注像《价格法修正草案》这种上头的动向,政策一变可能影响费率和结算规则,企业财务和法务要提前做点功课,别等着政策来敲门才慌张应对。
学会谈判,应付平台或支付机构的“套餐话术”要有底线,找上门的增值服务先试运行一个周期再买长期合同,合同里把到账承诺、罚款条款写清楚,别把所有承诺都当耳边风。
这场关于“谁是第三”的争论,既是数据口径的博弈,也是市场生态的真实折射,不存在谁在说谎,只有谁在按自己的规则赚钱,作为普通人和经营者,认清规则、分散风险、盯住合同和监管,比争论更能护住自己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