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国周边布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却声称受到“中国威胁”。 这种颠倒黑白的叙事背后,隐藏着一位美国驻北约前大使的“高见”:既然军事对抗中国已无胜算,那就改用经济手段——联合盟友切断对华投资和贸易,让中国经济衰退。
这正是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的核心。当武力遏制失去把握,经济战便成为新战场。
军事围堵背后的战略焦虑
美国主导的北约近年来加速东进亚太,动作频频。 2019年伦敦峰会将中国首次列为重要议题,2021年布鲁塞尔峰会称中国为“系统性挑战”,2022年马德里峰会通过的新版战略概念文件更是直接指责中国“危害北约安全”。
军事包围的同时,美国在中国周边布下了约300个军事基地。 这种全方位的军事布局,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焦虑感。 一位美国驻北约前大使坦言,中国拥有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以及数量不明的导弹、核武器,现在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已没有取胜的把握。
经济战:新型遏制手段
既然军事手段代价高昂,美国便转向经济领域。 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应运而生,这个被称作“民主科技联盟”的机制,明确将中国作为遏制目标。
半导体行业成为首当其冲的战场。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联合欧盟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组中排斥中国。 美欧还协调出口管制政策,限制先进技术流向中国,并对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海外投资进行严格审查。
2024年10月,美国更进一步宣布将限制美国企业和个人投资中国的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行业。 欧盟委员会也紧随其后,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达35.3%的反补贴税。
这种经济围堵的背后,是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策略,将中国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
贸易战中的中国韧性
面对打压,中国企业展现了惊人的韧性。 在广交会上,外贸企业们淡定从容:“不怕,打过一次了,打不倒! ” 这种信心源于八年来应对贸易战积累的丰富经验。
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 202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占比已接近50%,中欧班列开行量不断突破。 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形成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内需市场成为稳定器。 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政策托举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70%。 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
创新突围打破技术封锁
“卡脖子”倒逼出中国的创新突围。许多地方和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低空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国产GPU市占率持续提升。 在广交会上,100多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优质特色企业集中亮相,展示“中国制造”的创新力。
稀土出口管制成为中方反制武器,直指美国的军工生产。 这种精准反击展现了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战略优势。
欧美内部分歧显现
美国的极端对华经济遏制策略,即便在其盟友内部也引发争议。 欧盟许多国家希望对华实施较之“脱钩”更温和的“去风险”政策。 在最近一次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会议上,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明确不同意联合声明中针对中国经济的强硬提法。
最终发布的声明草案删除了特别提及中国的内容,表明欧盟不愿完全追随美国立场。欧盟轮值主席国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直言,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决定“不符合欧盟和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利益”。
中国经济战的底层逻辑
这场经济战的本质,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竞争。 中国倡导的“三零原则”(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通过海南自贸港、数字贸易试点等深化开放,与美国的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在国际治理层面,中国全力推进WTO改革,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增加在IMF等机构的投票权。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覆盖100多个国家,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机制也在加速演进。
一位参展商道出了中国企业的普遍心态:“大家现在都比较淡定,静观其变,反正危中有机,一切皆有可能。 ” 这种从容源于对中国经济抗压基因的自信。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路都是人一往无前踏出来的。 面对经济战,中国企业的信条是:不降价、不退缩、不低头。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工厂不会真正支付关税,而是会传导给终端的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