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菲律宾刚在南海搞完联合军演,特朗普转头就在白宫和推特上给了印度两巴掌,这种“刚抱大腿就挨打”的戏码,2025年看着依然新鲜。
菲律宾这几年在南海搅局,已经成了常规操作——从2023年起,马科斯政府就拉着美国、日本轮番搞联合巡航,明着是“航行自由”,其实就是要把南海搞成多方博弈的牌桌。
这回菲律宾换了个搭子,把印度拉进来,想搞点新花样,8月4日至5日的联合军演,媒体吹得天花乱坠,其实就是两艘护卫舰在南海比划一下。
印度为什么愿意陪着菲律宾唱这出戏,是图菲律宾的钱吗?其实倒不是,菲律宾这点军购订单对印度不算啥大买卖,关键是印度也想刷存在感——在印太舞台上,印度想做“美国的关键棋子”,不甘心只做配角。
马科斯那句“印度武器又好又便宜”,说得印度自己都尴尬,毕竟军贸圈子里,印度装备的口碑向来不算顶流——但菲律宾需要一个非美非日的新帮手撑场面,印度需要在美方面前刷业绩,这买卖就成了。
印度媒体把这场军演包装成“对抗中国”的大动作,还暗戳戳地喊话西方,“看,我们比越南还敢往南海凑热闹”,但真要算力量,印度海军远水解不了近渴,菲律宾本土防务更是靠美军撑伞,这俩加一起,能掀多大浪?
关键节点在于,2025年美国对盟友体系的态度变了,特朗普回归白宫后,反复强调“美国优先”,对盟友的战略价值重新洗牌,谁能为美国实打实挡子弹、谁才是“有用的朋友”,成了新标准。
这波南海联合军演,说白了,是印度和菲律宾在美国面前“自证价值”,怕被边缘化,拼命刷存在,这种心态跟2020年特朗普第一次上台时,对欧洲盟友的“防务分摊费”施压如出一辙。
但这场秀刚落幕,特朗普团队就给印度泼了冷水——8月3日,白宫办公厅副主任米勒直接点名印度,“买俄罗斯石油就是资助俄乌战争”,这个锅扣得不轻,等于把印度往“灰名单”上推。
这不是特朗普团队第一次敲打印度,早在2024年,特朗普就嫌印度买俄油不够“听话”,但这次直接点名,而且是白宫核心幕僚发声,分量和信号感都上了一个台阶。
紧接着8月4日,特朗普本人在社媒发帖,说“印度不仅从俄罗斯买石油,还倒手卖给全球赚差价”,并放话要“对印度商品大幅加税”,原来25%的关税还不够,准备再加码,真刀实枪地要掐印度的出口路。
这波操作,印度当场傻眼,外交部连发六点声明,满篇都是“我们冤枉、你们双标”,但没一句强硬话,倒像是在打“情感牌”,试图让美方“体谅印度的难处”。
菲印军演刚结束,结果印方这头还没找准方向,美国那边已经出手拆台——这让菲律宾看清楚了一点,美国是真的会随时优化盟友体系,你能提供价值就留,拉胯就直接抛。
为什么美国转身就打印度的脸?因为在大国博弈的主轴上,印度始终在搞“多头下注”——既要跟美国做生意,又不愿跟俄罗斯彻底脱钩,这种骑墙派思维,特朗普最看不上。
2022-2025这三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原油总量激增,2024年一度占到印度原油进口结构的35%以上,印度还把买到的俄油精炼后出口到欧洲、中东,赚了实打实的差价。
这边厢印度赚得盆满钵满,那边厢美国国内石油巨头和乌克兰利益集团早就不满,特朗普团队要给选民交代,自然要挑个“软柿子”狠捏一把。
南海军演这场“秀”,本来是印度、菲律宾给美方看的,结果美方暗戳戳地传递信号:你们刷存在没问题,别想着脱美搞小算盘,否则不但捞不到好处,还得挨一顿敲打。
再看菲律宾这边,马科斯政府表面上在南海高调“抗中”,实际上对美方的“盟友值”也高度焦虑——2025年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再议,马科斯得拼命证明,菲律宾还是美军在亚太不可或缺的前沿堡垒。
马科斯说要加大对印军购,实际订单体量还不及菲律宾每年从美日拿到的“军事援助”,但这种姿态就是在跟美方“示好”:只要你还需要我,我就多找点新朋友,证明我能给你带来“增量”。
回头看中国这边,面对南海的小动作,政策底气其实很足——一是常态化海警执法、二是产业链去“菲律宾化”已经启动,三是东盟内部对“南海闹剧”早就疲劳,更多国家倾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2024-2025年间,中国对东盟出口占比持续走高,菲律宾在区域价值链中的份额反而下降,马科斯政府一边想“赚中国的钱”,一边又想刷美方的“安全感”,两头讨好,结果两头都不买账。
印度想在美中博弈间左右逢源,但产业链绑定、能源依赖、地缘利益,每一步都被美国抓住软肋——2025年美国对印商品加税一落地,印度出口企业第一时间叫苦,莫迪政府不得不在国内“喊口号”转移压力。
长期看,南海博弈的底层逻辑还是大国实力对比,印度、菲律宾这种“跳板型”角色,能不能持续刷存在,关键还得看各自的产业和安全议价能力,但靠“弱弱联合”真能成为棋手吗?
2025年后,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亚洲多国都在提“去风险”,但美方对盟友的容忍度在下降,印太“朋友圈”还能维持多久?这一轮谁会成为下一个被“优化”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