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八万将士从于都河畔出发,踏上了漫漫西征路。在长征初期,这支部队奇迹般地顺利通过了粤军镇守的第一、二道封锁线,伤亡远低于预期。这并非单纯的军事胜利,其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涉及一场地方军阀与红军之间的秘密“交易”。
红军在重重围困下,为何能“通过”而非“突破”粤军防线?这要从当时国民党内部的复杂博弈说起。
小诸葛的惊人预言
时间回溯到1934年4月中旬,广东的实际掌控者陈济棠,人称“南天王”,邀请了一位昔日对手——桂系核心人物白崇禧来到筠门岭。此前,陈济棠刚刚“攻占”了筠门岭,并向蒋介石报捷,获得五万大洋的犒赏。
然而,这次“胜利”实则是一座红军主动放弃的空城。陈济棠邀请白崇禧前来,是为应对红军困境以及蒋介石的下一步棋局寻求对策。白崇禧欣然接受了邀请,他首先并未急于发表看法,而是进行了实地考察。
白崇禧耗费了约半个月时间,亲自走访了从广东北部到江西南部的一大片区域。他的足迹遍布赣州、南康、大庾、信丰、安远,最后抵达陈济棠新“得”的筠门岭。他相信,没有实地考察,就无法作出准确判断。
考察结束后,陈济棠召集了高级将领会议,只有军参谋长以上级别的核心人物才能与会。白崇禧在会上语出惊人。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红军必然会进行战略转移。
他分析说,蒋介石采纳了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的碉堡战术,对红军形成了日益缩小的包围圈,这种策略极为有效。红军若继续固守苏区,必将面临彻底失败的命运。
因此,为了部队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转移是红军的唯一出路。这是当时极少数人敢于提出的观点,因为红军此前虽多次遭围剿,却从未放弃苏区。
白崇禧进一步阐述了红军转移的可能性方向。他认为,东面是茫茫大海,毫无战略纵深可言;北面则部署着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选择这两个方向无疑是自寻死路。
所以,红军最可能且最有生机的方向,只能是向西或向南。他特别指出,向西是何健的防区,无论兵力部署还是地形特点,都相对利于红军行动。
至于转移的时机,白崇禧预判将在秋后,也就是秋收季节。他解释说,届时红军可以就地补充粮食,部队能够轻装上阵,保持机动性,这对于战略转移至关重要。
他还透露了一个重要情报:在考察过程中,他注意到常有小股红军军官携带望远镜,在深山密林中侦察地形。这正是红军即将突围的明显信号。
白崇禧甚至提及,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红军内部出现了毛泽东被排挤的问题,现任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且过分依赖德国顾问李德的决策,这使得红军的反围剿能力大打折扣,因此更难以击败蒋介石的围剿。
他的这番分析,让在场的粤军将领们震惊不已。很多人或许隐约有过类似的预感,但没有人能够像白崇禧这样,提供如此系统、有理有据且精确的判断。他的分析迅速成为粤军高层的共识。
南天王的“小算盘”
听完白崇禧的分析,陈济棠内心一阵慌乱。这正是他最害怕发生的情况。他深知,蒋介石历次围剿红军都“重北轻南”,此次更是集结百万大军,步步为营,显然意图将红军逼入广东。
这正是蒋介石的“驱虎吞狼”之计,一旦红军进入广东,无论结果如何,两方必定元气大伤,蒋介石便能坐收渔利,最终达到吞并广东的目的。
陈济棠早就看透了蒋介石的险恶用心,因此在第五次围剿中,作为南路军总司令的他,在南线采取了“出工不出力”的策略。蒋介石的任务是“阻止红军南下”,而陈济棠心里却暗自盘算,他不仅要阻止红军南下,更要阻止蒋军南下。
他深知,一旦红军进入广东,蒋介石便会以协助防卫为名,堂而皇之派中央军入驻,从此便不会离开了。即便陈济棠能够击败红军,蒋介石也会以粤军损失过重为由,派兵“加强防卫”,最终同样达到控制广东的目的。
不宣于口的交易
在白崇禧的精确分析下,陈济棠下定决心,他必须打破这个僵局。他开始了一项绝密行动,这项行动在后来的数十年间都秘而不宣,参与者也对外界守口如瓶。陈济棠决定,主动与红军建立联系,寻求停战。
陈济棠的用意很简单:红军要走,他不阻拦,只要别把广东变成主战场就行。红军一旦借道通过,蒋介石的中央军也就没有借口大规模进入广东了。一个核心原则是,红军不应在广东境内逗留。
时间很快验证了白崇禧的预判。在蒋介石碉堡战的步步紧逼下,中央苏区大幅度缩水,红军的处境愈发艰难。到了1934年9月,正值白崇禧预言的红军即将突围之际,陈济棠派人潜入中央苏区,秘密会见了红军总司令朱德。
当时,中央红军正积极寻找战略转移的突破口。朱德与周恩来等人听取了陈济棠方面的诉求后,立即派遣潘汉年和何长工作为代表,与陈济棠的代表进行秘密谈判。
此次谈判高度机密,就连粤军内部的核心将领如余汉谋,都被蒙在鼓里。陈济棠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一旦泄露将招致大祸,因此对谈判过程极为谨慎,连地点都选在了寂静而深邃的山林之中。
最终,红军与粤军达成了一项五点秘密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双方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对苏区的封锁,允许通商,红军可在粤军控制区设立后方和建立医院。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红军在行动时可借道粤军防区,并提前通知陈济棠,粤军则会后退二十里。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守秘密,谈判结果并未形成任何书面文件。双方达成了一种基于信任和默契的口头协议。通过这次谈判,红军明确了陈济棠不会真正阻击的底线,而陈济棠也确认红军只是借道而过,并无意深入广东腹地。双方一拍即合。
结语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正式开始战略转移,八万战士顺利渡过于都河,踏上了西征之路。正是因为与陈济棠达成的秘密协议,红军在突破第一、二道封锁线时,伤亡较小,与其说是突破,不如说是一种顺利的通过。
蒋介石恐怕未曾料到,在他把陈济棠视为棋子、意图“驱虎吞狼”之时,自己也成了陈济棠棋盘上的一个角色。高手间的博弈,往往如此复杂,局中局、案中案,层层嵌套,迷雾重重。
陈济棠在关键时刻对红军提供的这种“帮助”,在后来几十年间一直鲜为人知。直到半个世纪后的1984年,时任中共领导人的邓小平在北京接见了陈济棠之子陈树柏。邓小平握着陈树柏的手,深情地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
广东老一辈的人至今还在怀念他。”邓小平对陈济棠的这一高度评价,在海内外引发了强烈震动。这不仅是对陈济棠个人功绩的肯定,也揭示了长征初期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