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李在明不出席93阅兵,让三号人物代行,是怕特朗普不爽?
这年头干点什么都得小心翼翼,仿佛路边咖啡馆的杯子里都藏着中美两国的监听器。连李在明都成了现场避风港——只不过他避的风,是老美那阵山呼海啸的“友好问候”。说是“日程冲突”,但我怎么觉得,这日程的冲突程度恐怕连中国高铁晚点都自愧弗如。
本来中韩领导人见个面,这事搁十年前还能配上红地毯和五星级盛宴,来宾名单上全是全球GDP前十大国家的人脉。这会儿倒好,李在明选择以“第三号人物”登场,台下观众一脸懵逼——你到底是来参加阅兵的,还是来参加推卸责任比赛的?
来点历史:2015年朴槿惠亲自踏上北京城,那会儿全世界媒体盯着,朝鲜都感动得连试射导弹的心都没了。可惜,这份“好兄弟”的情谊还没捂热,韩国就悄悄在家门口插了一根叫“萨德”的高科技烧火棍。名义上是防朝鲜,实际上美国笑得比拜登上台还开心。中国一怒之下,“限韩令”登场,韩剧演员的脸比宇宙飞船还难见,免税店老板的心比地摊货还要凉。韩国出口哗哗往下掉,韩国娱乐圈集体剃发当和尚,韩国明星忙着去越南泰国找粉丝,连泡菜都快论克卖了。可是怪谁呢?怪中国反应大?还是怪美国胃口大?其实最应该怪的,是韩国的“墙头草式”人格分裂。
如今风水轮流转,李在明掌舵,正是修复中韩关系的“绝佳时刻”。可他能把好不容易捡起的橄榄枝,轻描淡写地抛还回去,姿势潇洒得像在踢世界杯,其实只是怕一不留神踢炸美国的高压线。他不是不知道,手里这根外交绳子,一头是中国市场,另一头是美军基地,往哪边多拉一点不是断了自己的筋骨。
有时候我觉得,韩国政客但凡有点骨气,韩剧就没法拍了。要说从中国赚了那么多真金白银,喝的奶粉都源自东北奶牛,赚起钱来热情似火,遇点风波就扭头认亲戚,外交官的脖子都要被拉成面条了。问题是,这场面子与里子的争夺战,韩国始终是两头不讨好:在中国面前装大哥,美国那儿靠山吃山,最后两家都不待见你,只剩江南区房价和男团身价还撑得住门面。
那“第三号人物”是谁呢?按韩国官方说法,是“足够代表国家、却又不至于刺痛美国的敏感神经”的神秘大侠。其实大家都清楚,这种安排和小学班长分苹果的方法一样精妙——只是保证了大家都不高兴。中国要的是“重视友谊”,美国希望“忠心昭昭”,韩国这顿夹心操作,端的全是空气,又想要份量还怕增肥,真是为难他们了。
美国会吃这一套吗?你瞧特朗普往那一站,随时能把“美国优先”改成“美国唯一”。韩国要真敢大摇大摆跑去看中国阅兵,指不定第二天驻韩美军门口的牛肉面馆都不让进了。再说李在明自己,保守派政客台上喊着“要安全”,私底下也就靠造谣中国维持热度。你要真亲自去了,一顿舆论大火锅伺候,不说你是红色潜伏,最次也要扣个“迷失方向”的帽子。
所以,李在明的算盘就是别惹事,能省一事是一事。只可惜,这算盘声大,赚头却小。中国对韩国的渴望,不在那“象征性问好”,美国嗅觉比哈士奇还灵,休想糊弄过去。到头来,韩国只能自个儿站在中美之间,像个被左右拉扯的娃娃,哇哇叫却没人抱。
再说那“萨德”的事儿,有多少韩国人真明白是味啥药?说是防朝鲜,可朝鲜乐呵呵地看你们打嘴仗,手指动动推个导弹试射,韩国倒反成亮靶子。美国高兴:中国战略纵深被我盯得明明白,亚洲小兄弟现在都得听我的。中国皱眉头,韩国“老朋友”成了“微商代理”,订货还得先过美国账户,客户越多越怕出问题,最后只好降低期望——只要账面别太难看,剩下的都能糊弄。
经济账好算么?中国还压着胃口,没把贸易战升格到双倍辣度。可是韩国那边脸都憋红了。中国是最大出口市场,这边嘴硬说“市场多元化”,那边却天天祷告人民币快点回流。美国让你选边,芯片、锂矿、水稻,件件都要排队签对赌合同。你要跟着中国走,美国拿军费分摊说事;你要跟美国亲热,中国立马给你降温。夹在两头,韩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像难民营食堂的餐单——只剩可怜兮兮的自助选择。
就说这一次阅兵,从中国的角度,这其实是给了韩国一个机会。站队表态如今已经成了奥运会项目,你只要露个面,多说一句“友谊地久天长”,就能自动获得两个月的贸易顺风。美国也不傻,知道很多事儿都是表面文章,关键是得看你到底有没有动摇根本。遗憾的是,李在明选择模糊,那就注定了什么都捞不着。
你以为中国真在乎是哪一号人物来?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样的小把戏就是“别来无恙”,含蓄地告诉中国:你且自斟自饮,我还要去给美国敬两杯。可美国那边风声一紧,也没心思体谅韩国的小九九。一旦中美博弈升级,最先掉进沟里的,八成是这位兼差拉拉队长的李在明大叔。
这不怪韩国不聪明,只怪时代太欺负人。冷战一散,世界只剩几个大老板,韩国想把中国盘下当金主,美爹那边又怕打折扣。结果好处全被资本家拿走,韩国只落得选举口水渍一地。十年前还能靠卡拉OK促进外交,如今得玩“失踪之术”维护国际形象。韩国人爱怼人,却又怕被中国怼回去;嘴里喊着自由,钱包还得对人民币点头哈腰。
面对这些乱七八糟的困境,李在明的外交哲学其实很简单:能不表态就不表态,能不上台就托人露个脸。只是忘了一点——现实不是韩流爱情剧,说走就能走,说回来就回来。世界当下,连白头发都能用来炒作民族危机,你还指望几句“行程冲突”就能打发事端?韩国这条路,蒙着头也是要撞南墙的。
说到底,中韩关系再怎么冷淡,明面上的合作还是纤绳细线系着。可要真想有所作为,总得选个方向,别整天喝着美国可乐,心里还惦记中国绿茶。否则,最后只能落得一地鸡毛——美国觉得你没骨气,中国认为你没诚意,人民每天在新闻和泡菜价格间瞎忙活,然后周末还得刷几个国产剧聊以自慰。
如果说,外交就是一门艺术,那韩国玩的就是“变脸术”。问题是脸皮本来就薄,这么一变,能不能唬住人还真难说。等哪天李在明手滑掉进大国缝隙里,说不定还要靠中国和美国的表情包相互安慰一下。到头来,韩国那点可怜的战略主权,可能还不如自家偶像团体来得硬气。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没啥结论。因为真正有结论的事,从来不会交给韩国来决定。李在明的无奈,归根到底就是韩国政治的缩影——最怕选错边,却又不敢死心塌地跟着一边走。九三阅兵这事儿,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中韩之间那点情分,如今也就能在湿冷的新闻里做个背景板。未来,韩国还会有机会吗?按惯例,机会是有的——就是越往后,价格越贵,赔进去的人情账量都量不清。
最后只能送李在明一句诗:两头都是大国门,独自蹲着数泡菜,世间冷暖不自知,一笑遮百丑。谁说不是呢?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