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秋季图文激励计划#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会见250名美国议员代表团时,突然抛出一番令人震惊的言论。 他声称中国和卡塔尔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社交媒体对以色列实施“信息围堵”。 更令人诧异的是,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他竟三次点名中国,语气急促且频率罕见。
这一幕发生在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谴责之后。 内塔尼亚胡当着美国议员的面,煞有介事地描绘了一幅“以色列被围攻”的景象,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
面对这种无端指责,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在9月18日迅速作出了回应。 使馆发言人用了两个精辟的俗语:“病急乱投医”和“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这五个字的回应,瞬间点破了内塔尼亚胡的真实处境。
为什么内塔尼亚胡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对中国发起指责?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以色列经济面临严重困难,货币谢克尔兑美元汇率下跌超过25%,通货膨胀率飙升至8.7%。 同时,特拉维夫大学的民调显示,仅有20%的以色列公民认可现任政府的治理能力。
8月份,特拉维夫爆发了约十万人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结束战争并推动政权更迭。 甚至以色列军方三十多名退役高级将领也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终止军事冒险”。 这种国内压力让内塔尼亚胡急需寻找外部“替罪羊”。
在国际层面,以色列的空袭行动引发了连锁反应。 在短短72小时内,以色列接连空袭了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突尼斯、也门和卡塔尔六国。 特别是对卡塔尔的袭击,直接导致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在多哈召开,会议公报呼吁对以色列实施制裁。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联合国大会。 一项关于巴以停火的紧急人道决议以150国赞成、仅8国反对的压倒性多数通过。 这种一边倒的票数表明以色列在国际社会中的孤立地位日益加深。
内塔尼亚胡的指责反而给了中国一个展示外交原则的平台。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的回应不仅驳斥了不实指控,更重申了中方在巴以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单方面安全行不通,只有共同安全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中方的回应引发了国际社会共鸣。 就在内塔尼亚胡发表涉华言论后,中东地区出现了新的动态。 埃及在西奈半岛靠近以色列的地区部署了中国制造的红旗-9B防空系统。 这种系统配备反隐身雷达,能覆盖四百公里范围,直接限制了以色列飞机的活动空间。
同时,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共同防御协议。 根据协议,沙特遭遇攻击时,巴基斯坦军队可直接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空军装备有中国制造的枭龙、歼-10CE等战机,这意味着中国技术装备可能间接影响地区安全平衡。
欧盟也做出了制裁以色列的决定。 27个国家在48小时内相继对以色列发出强烈警告,甚至呼吁实施制裁。 这种迅速的国际反应,显示内塔尼亚胡的“甩锅”策略并未获得预期效果。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内塔尼亚胡指责中国的同时,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却在房地产会议上笑着谈论加沙地带的“房地产富矿”。 这种对比凸显了以色列政府言行之间的巨大落差。
从技术层面看,内塔尼亚胡的指控也站不住脚。 国际舆论场的监测数据显示,在以方抛出荒谬指控的24小时内,全球超过70%的主流媒体在报道巴以冲突时,依然聚焦人道主义危机与和平解决方案。 这说明国际社会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和平解决冲突,而非以色列所谓的“信息围堵”。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报告显示,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导致其在中东地区的盟友信任度下降43%。 这种外交困境或许才是内塔尼亚胡采取抹黑行为的真正原因。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额在2023年已突破4000亿美元。 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意味着任何破坏地区稳定的行为都将受到市场规律的反噬。 中方在回应中强调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与以色列的指责形成鲜明对比。
在联合国及有关多边机构多个涉巴问题投票表决中,一边倒的票数已表明国际社会大多数的态度。 超过80个国家已签署《巴以和平进程联合宣言》,这充分证明和平对话才是化解冲突的唯一出路。
内塔尼亚胡在开场白中对美国议员调侃道:“我希望你们没有传呼机”。 这句玩笑话背后,透露出他对美国支持的不确定性担忧。 他试图通过打出“反华牌”来巩固美以关系,却忽略了国际格局已经发生变化。
以色列领导人的言论选择时机确实值得玩味。 当时中国与美国刚就Tiktok在美国继续运营的问题达成框架性协议。 内塔尼亚胡或许担忧,如果中国与美国达成协议,未来欧洲和以色列可能效仿,这对以色列的舆论战可能产生影响。
然而,这种策略显然产生了反效果。 中方指出:“将批评声音归咎于某几个社交媒体本身,继而将矛头指向中国,这是‘病急乱投医’,找错了对象,更开错了药方”。 这种理性而克制的回应,与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批评形成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