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闹剧!归化球员为何“打酱油”又被弃?
“花大价钱买的宝剑,却当菜刀扔了?”
说到国足,你是不是已经有点条件反射性叹气了?故事呢,大家早就听了不少,但最近一件事,又把国足推上了“热搜”——归化球员蒋光太没入选最新国家队大名单。这是什么操作?这个剧情颇有点“花大价钱买了宝剑,挂家里吃灰,还不如菜刀实用”的意思。更过分的是,这么一来,归化选手们似乎直接晋级成了场外吃瓜群众。
话题抛给你:归化了,咋不上?
还记得当初捧着“归化”大旗的国足,说是要“融通中外”,再造辉煌。政策绿灯一路放行,球迷热泪盈眶,觉得国足要脱胎换骨,甩掉“亚洲二流”的泥巴裤腿。但几年下来,咱们得好好问一句:归化球员归化了,咋不上场呢?
大将蒋光太,久经沙场,被媒体夸到天花乱坠,现在却只能坐冷板凳;侯永永,年轻力壮,打出了金靴成绩,却成了18强赛看客;就连最新归化的杨明洋,也只是压哨混个名额,前途看似也“不怎么被重视”。
国足主帅换了一波又一波,归化球员的境遇却一如既往地“归而不用”。这操作,是活生生的把“归化”玩成了一场闹剧。
主帅心中“归化阴影”?
国足主帅的选择和安排,确实耐人寻味。伊万时期,归化球员冷板凳坐穿了;换到久尔杰维奇,风格依旧……是不想用,还是不敢用?到底是老归化不行,还是偏有心结?不解!不同的主帅一茬接一茬,但对这些“洋身份、华血统”的球员始终不待见,难免让人怀疑:归化球员成了“指点江山”的工具人,为国足刷存在感有余,为提高成绩却不凑合。
甚至有网友调侃,国足的主帅选人逻辑就是“菠菜理发店”营业:只剪不染,绝对保守。
道理懂得都不少,就是做不到
归化球员的初衷本来很好听,说是让球队走捷径,快速补足短板。如果郭靖练了“降龙十八掌”,自然大杀四方才不辱剑术,可国足这掌法,像是学到一半扔了秘籍,还自个儿蒙圈。
也是,球迷每次看到归化球员集体归国的照片,脸上的无奈都快写成弹幕了:“说好的补强,咋全变陪衬了?”不光是归化球员尴尬,偶像包袱被拍碎,花在这些球员身上的精力和资源也都打了水漂。
试问,当我们高喊着要进入世界杯正赛,低估的可能不是自己,而是对变革的不作为。
成绩差,莫让“归化”背锅
别总说是归化球员的问题。当主帅固守保守路线,管理层犹豫不决,场上的战术就是一盘散沙时,就算把梅西请来,也未必能带得动吧?归化是一条好路,但离谱的执行力让它变成了“归还计划”,结果反而成了国足笑谈。
会归化,但更要用好归化,这是基础。归化球员不是只能靠名字争存在感,他们和老将、新秀本该是一支互补的队伍,可我们呢?至今连个合理的调度机制也没见着。
敲黑板:下一步该咋办?
与其每次为输球找借口,自我感动,不如反思当前的足球发展体系,是不是该变一变了。球迷买票看球,不是为了看管理层的“VIP迎宾礼”,也不是看主帅怎么“认人靠感觉”;归化球员的出现应该被重视,而不是被“归为无用”。
中国足球别再让这些价值千金的“归化宝剑”继续生锈了!!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归化球员的身份,而是处理问题的逻辑。
最后一句——
“宝剑?用来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