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风头无两、喊出“一个亿小目标”的大富豪王健林,到了七十岁时,竟然上演了一场“被时代追债”的大戏。
9月28日,王健林因为1.8亿元的债务,被法院发出了“限高令”:飞机、高铁啥的都不能坐,连私人飞机也别想起飞。这一消息一出,立马在网上炸开了锅:首富,变成老赖了?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仅仅一天的时间,限制令就被撤销,王健林又彻底自由了。
这场惊心动魄的变故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幕?资产大幅缩水三分之二,债务竟逼近3000亿,年利息达130亿,可实际到手的钱却只有20亿,这怎么活下去?根本不是过日子的问题,而像是一台毫不留情的资本屠宰机。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父亲在国内拼命割肉还债的时候,王思聪却在日本玩得不亦乐乎,完全不把压力放在心上。
一个在泥巴里苦苦挣扎,一个沉醉于灯火辉煌。问题是:最后的地王,还能逆转局势吗?
风雨中的脊梁
王健林的故事,也是从军装开始讲起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四川出生,中学毕业后,受到电影的影响去参军了。那个时候的他,并没有想着成为首富,只希望当个好兵。
他顺利考入军校,成绩还算不错,破格被留校任职,后来一步步升到了管理岗位。不过,时代的浪潮把他带到了一条全然不同的路。八十年代,国家提出军人转业的号召,他告别了在部队奋战了十八年的日子,转身成为了一个地方干部。
这一步,可真是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接手了一家快要倒闭的企业,没想到当年就成功扭亏为盈。紧接着,他抓住了这个机遇,成立了万达房地产公司。
凭借大胆的勇气、丰富的主意和迅速的行动,万达逐渐一步步闯入了市场。
地产行业,现在成了地王的摇篮。只要你留意哪个城市出现“万达广场”,背后都能看到王健林的影子。
他的万达,不光盖楼,还涉足娱乐、文化旅游、影视圈,几乎什么领域都插上一脚。
王健林甚至曾说过,“要让迪士尼在20年内不赚一分钱。”那会儿的他,样子可是挺霸气十足的。
对赌的魔咒
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16年到来。那时,为了让万达商管顺利上市,王健林和资金方签了三轮赌约。实际情况是:要是能上市,大家都能分利润;要是搞不成,那就得你疼得直流血。
可惜,上市都还一时没有指望,债务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于是他就踏上了“卖卖卖”的路:把美国传奇影业给卖了;在全国各地开的万达广场,卖了三十多座;连核心股权,也不断被转让出去。
2022年,他把21%的股份卖出去,融资了380亿。到了2023年,干脆把传奇影业彻底甩手了。2024年,又像割肉一样,把那些广场项目卖掉。到了2025年,情况依旧没有好转,连94亿股权都被冻结了。
更重要的是,他最依赖的万达商管,现在只剩下40%的股权,剩下的60%都在以泰盟为首的债主手里。曾经的“白衣骑士”,如今变成了“潜在的猎人”。
王健林拼命想守住这40%,毕竟商管和文旅是他赚钱的主要来源,也关乎万达的未来翻身。可资本可不会等着,他的利息压力像把刀一样,每年130亿,天天在滴血。
血淋淋的甩卖
有个细节真挺扎心的。2013年,万达用14.26亿在杭州拿下一块黄金位置,十几年后,竟然才以14.8亿卖出。算一算,十年来赚的就只有几千万,扣掉利息之后,差不多是白忙活一场。
这不叫做做生意,简直就是在割肉。再说了,越出售资产,手里的现金就越紧张,债务却像黑洞一样没底。而资本一方面压低价格收购,一方面冷眼旁观,看看这头“老骆驼”还能撑多久。
不少人把万达和恒大拿来比较,可其实这是误会了。
恒大之所以垮掉,主要是因为房产库存压得太厉害;反观万达呢,则是被对赌协议绑得死死的。王健林早年明明就转向轻资产运营,可偏偏在关键时刻签了那个字,把自己套得死死的。资本不再给他时间,他只得用手里的资产填坑,已经没有退路了。
反转见人心
这次的“限高令”,一开始看起来就像是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似的,挺让人担心的。没料到才一天左右,就突然宣布取消了。官媒还出来说话,称没有发现什么风险。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网友们的反应,没有什么冷嘲热讽,倒是满满的敬意和好评。有的人感慨道:“王健林从来没想卷款跑路,他是真的为了还债。”也有人说:“七十多岁的人还在为几万员工拼命,真不容易。”
曾经的“首富”,如今被网友们叫作“良心企业家”,这波情绪的转变,又多了几分钦佩。不光是因为他还在坚持拼搏,更多的是因为与那些早早放弃、死撑到底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觉得特别刺眼。
父与子
可惜啊,王健林的这份责任感,没有能传给他的下一代。
当爸爸在国内拼命撑场面的时候,王思聪在国外的日子可是真惬意。9月20号那天,他在日本赌场里,一边翘着二郎腿,一边看着桌上的筹码堆得像小山似的,活脱脱一个“豪门少爷”的模样。
每次花掉几百万日元,那顿海鲜就得700万日元,真是吃得狠了点。
跑车运到日本换个车牌,豪宅在东京一掷十五亿日元。
在国内的别墅,他把价格砍得很低,从1个亿降到6000多万,结果到现在还没卖出去。让人不禁猜测,是不是打算在日本养老,不打算再回国了呢。
父子之间的反差,成了这出戏里最亮眼的一幕。一边还债,一边享受生活;一方背负着责任,而另一方却置之不理。
责任,企业家最后的铠甲
董明珠曾提过一句话:“企业家得有家国情怀,不能只为自己打算。”这句话放在今天看看王健林,好像也印证了这一点。
顺境的时候,他是“地王”,成了首富,投资公益、建起万达广场,还涉足体育和电影行业;遇到逆境时,他没有带着大笔钱灰溜溜跑,也没有像恒大那样搞烂尾、躲债。哪怕“限高令”刚一出台,他就用各种关系和资本周旋,成功自救。
有人觉得这叫执念,也有人说是体面,可是在如今的商业氛围里,这种“不躲不逃”的态度其实很少见了。普通人可能不太了解对赌协议的复杂细节,但看一个七旬老人还在四处筹钱救公司,这份责任心,确实值得点掌声。
结语
从“首富”到“老赖”,再到“良心企业家”,王健林身上的这些标签真是变来变去。
唯一没变的,就是他在债务的包围中,依旧拼命坚持,不愿意倒下去。
他说不定扛不住了,也许还能凭着运气再站起来。
至少,他坚持了企业家的底线:不逃避,不赖账,拼命挺住。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