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深秋,齐鲁大地上一场特殊的旅程正在展开。
一位伟人结束黄河视察后,突然改变行程奔赴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他抛出的一个问题让众人语塞:“你们可知孔子姓什么?”
32 年前他曾在此驻足,32 年后故地重游,心中藏着怎样的文化情结?答
1952年10月的山东,毛主席刚结束黄河沿岸的视察,原本已经准备离开这片土地。山东军区司令许世友一句话,让行程突然有了新方向。“主席,曲阜离这不远,去看看孔庙吧?”
这个提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毛主席的记忆闸门,32 年前,他送留法学生去上海,中途特意在曲阜下车。那一次,孔庙的古柏、孔子墓的苍松,都深深印在了心里。“好,去看看!” 毛主席一口答应。
从济南到曲阜的路不算好走,火车到兖州就得换乘汽车,车厢里,许世友好奇地问曲阜这地方咋来的。毛主席笑着说起了老故事,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到这,才有了后来的鲁国,也才有了孔子和儒家文化。
车子路过泰安,毛主席下车在火车站散步,远处泰山直插云霄,他望着山影说,古代帝王总爱来这祭天,觉得能保江山稳固。但他话锋一转,咱们共产党人不一样,咱们是来看自家河山的,这山水是人民的。
一路走走停停,车窗外的风景从黄河滩涂变成齐鲁平原。这场计划外的行程,不只是为了怀旧,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回望。车轮滚滚,正驶向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相遇。
汽车停在孔庙门前,红墙黄瓦在秋阳下格外庄重。孔子玉早已等候在门口,这位孔子后人没想到,能亲自陪同伟人走进这片圣地。毛主席迈步穿过东华门,目光扫过朱漆梁柱,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大成殿前,毛主席抬头望着匾额,问身边人注意到没有,这 “大成” 二字不简单。他说这是孟子给孔子的评价,“集大成者” 才配得上这样的尊称。风吹过殿前古柏,好像在应和这番话。
众人跟着他走到殿内,毛主席指着梁柱上的纹饰,说起历代皇帝对孔子的加封。从鲁哀公的 “尼父” 到清朝的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一个个封号背后,是儒家文化千年来的传承轨迹。他说得兴起,好像这些历史就藏在指尖。
转到诗礼堂,两棵老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唐槐枝繁叶茂,宋银杏挂满果实。毛主席停下脚步,想起 1920 年初来时,也曾见过这样的古树。那时他看到孔子手植的树,走到颜回住过的河边,心里满是对先贤的敬仰。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青砖上,斑驳的光影里藏着千年文脉。毛主席的脚步不快,却每一步都踏在文化的脉络上。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历史,而他正带着众人读懂这些无声的故事。
大殿里的讨论正热,毛主席忽然停下脚步,笑着看向众人,“我来考你们个问题,” 他故意卖个关子,“你们说,孔子姓什么?”
许世友先开了口:“这还用问?当然姓孔啊!” 周围人也跟着点头,觉得这问题太简单,毛主席却摇了摇头,眼里闪着笑意。
“你们都答错喽,” 他解释道,孔子是殷商贵族的后代,祖上是商朝王室,按古代姓氏规矩,其实姓‘子’。这说法一出来,大家都愣住了,没想到还有这层讲究。
聊到历代皇帝给孔子加的封号,毛主席越说越有兴致,从 “尼父” 到 “文宣王”,再到 “大成至圣先师”,他一个个数过来,末了打趣道:“你们看,孔夫子这官越做越大,真是年年都升官呢!”
这话逗得众人哈哈大笑,连紧张的孔子玉也放松下来。刚才他介绍封号时还怕说错话,这会儿见主席如此随和,也跟着笑起来。文化的厚重没让人拘谨,反倒因这场问答变得亲近。
走到孔子墓前,毛主席望着墓碑沉默了片刻,上车时他轻声感慨,小时候读的孔孟书,有些内容现在看确实过时了,但没这些书,自己可能连字都认不全。
他对身边人说,孔夫子的教育方法有不少可取之处。“每事问” 的求学态度,“学而时习之” 的学习理念,这些都值得学。就像他常说的,孔夫子的好传统不能丢。
但话锋一转,他说起那些不好的东西。看到医生唐由之的名字,他就联想到《论语》里 “民可使由之” 的话,特意叮嘱不能学孔夫子那套愚民思想,要学鲁迅先生的做法。
毛主席觉得,对老祖宗的东西不能照搬。好的要留着用,像 “过犹不及” 的处事智慧;不好的就得扔,比如那些讲等级、歧视人的规矩。
这种既尊重又批判的态度,就像给传统文化开了扇窗。
正走着,身后突然 “砰” 的一声巨响。众人吓了一跳,原来是汽车轮胎爆了,孔子玉脸都白了,毛主席却拍了拍他的肩,打趣说:“你们这经常打枪吗?”
等弄清是轮胎爆了,大家松了口气,再看毛主席,已经走过洙水桥站在孔子墓前了,这份镇定,让在场的人都很佩服。
他对孔子的感情,打小就有,小时候上学要拜孔子牌位,后来办夜学,还领着学生向孔子像鞠躬,但他从不盲目崇拜,总说要辩证着看。
就像他给女儿起名,从《论语》里找 “敏”“讷” 二字,希望她们说话谨慎、做事勤快,把传统文化里的好东西,用到生活里。
孔子玉在日记里写,这两天是永远忘不了的日子。对毛主席来说,这场旅程不只是怀旧,更是在告诉大家,传统文化要好好传承,还要让它为今天的人服务。
这是毛主席与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从计划外的行程到孔庙中的趣味问答,从对孔子姓氏的解读到对儒家思想的辩证看待,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对文化的尊重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