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美联储会议纪要发布,市场再次聚焦创新药行业与利率的密切关系。
创新药的繁荣,似乎总与低利率环境息息相关。
文章指出,创新药研发如同马拉松,耗时漫长、投入巨大、风险极高。
“双十定律”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现状:十年研发,十亿美元投入,更有超过九成的失败率。
如此巨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药企,尤其是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对外部融资的依赖。
利率如同水龙头,直接控制着资金的流向,高利率环境下,融资成本飙升,研发难以为继。
同时,利率也影响着市场对创新药企的估值,如同一个放大镜,利率越高,估值越低。
过去几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叠加国内集采政策,导致创新药行业经历了长达四年的熊市。
去年9月,美联储的降息举措,仿佛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创新药市场应声而起。
因此,真正的牛市,或许还要等美联储进一步降息。
然而,最新的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内部对利率走向仍存在分歧,降息与否悬而未决。
文章认为,即使鲍威尔任期内不降息,继任者大概率也会选择降息。
这种乐观预期并非空穴来风。
特朗普时期,对低利率的偏好显而易见,这种政治意愿可能会持续影响美联储的决策。
因此,今年的创新药行情,或许只是牛市的第一阶段,未来更精彩的篇章,值得期待。
即便美联储尚未正式降息,今年创新药市场依然表现不俗。
这其中,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成功,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跨国药企的大额BD交易中,来自中国的比例显著提升,从四年前的不到5%,跃升至如今的40%。
这背后,除了国内工程师红利和多年来的研发投入,更重要的因素是——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
全球生物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高利率和药价改革的不确定性,让许多企业命悬一线。
相比之下,中国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更为友好,无论是A股科创板还是港股18A,都为创新药企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正因如此,中国药企才能在研发上持续投入,最终迎来License-out的爆发。
以ADC药物为例,中国药企百利天恒的伦康依隆妥单抗,在III期临床研究中取得突破,成为全球首个完成确定性验证的双抗ADC药物。
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已具备开发First-in-Class药物的能力,从“me-too”走向“me-better”,最终实现“me-first”。
正如华安基金桑翔宇所言,中国创新药产业正在经历“DeepSeek时刻”。
在ADC药物、PD-1双抗、TCE抗体等前沿领域,中国药企已占据领先地位。
今年医药板块的亮眼表现,正是价值的回归,未来,随着景气周期的延续,创新药市场有望继续走强。
桑翔宇管理的华安医药生物基金,在上半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完整捕捉了这轮创新药行情。
他认为,现在就断言行情结束为时尚早,调整反而是布局良机。
创新药和AI,是当前最具产业趋势的两大赛道,但也对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普通投资者,与其钻研复杂的专业技术,不如把握常识,关注那些能够解决实际痛点的产品,比如减肥药,往往更容易诞生大牛股。
此外,他还分享了一个投资创新药的“笨办法”:在ASCO、ESMO等重要肿瘤学术会议前后进行布局,会后适度止盈。
香港市场的流动性,也为创新药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金管局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港币,一度将隔夜HIBOR利率降至接近零。
虽然最近金管局开始回收流动性,港股创新药市场出现震荡,但这并不改变创新药的长期发展前景。
医药股的波动性,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即使在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期间,依然诞生了不少医药大牛股。
以武田制药为例,尽管经历了多次40%-50%的回撤,但从1985年广场协议至今,其股价仍然上涨了十多倍。
这说明,好公司也可能经历大幅波动,关键在于长期持有,把握机会。
中国创新药市场,同样需要经历波动和考验。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走出世界级的医药牛股。
投资者要对中国创新药的未来充满信心,也要对市场波动做好充分准备。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