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辈子有好几个孩子,不过真正健康长大的没几个。
李敏和李讷是仅有的两个女孩子,她们是一对姐妹。
尽管她们的名字都来自同一句老话,可她们并不是同一个妈生的。
所以,很多人都会胡乱猜测她们之间的关系。
到了老年时期,当面对摄像机时,李讷聊起李敏,满怀感情地说:“我姐特别能干,总帮我渡过难关,她的两个孩子也特别聪明,都很有出息……”
就在那一瞬间,大家这才懂得了她们之间深厚的姐妹情谊……
【来自苏联的姐姐】
1940年,李讷在延安呱呱坠地。
那时候,毛主席已经47岁高龄了,他特别疼爱这个小女儿,所以舍不得把她送到延安保育院去,和其他孩子一起集中照顾。
于是,李讷就成了毛主席身边唯一长大成人的孩子。
小时候的李讷机灵又讨人喜,特别惹人爱。
她能享受到别人都没有的特殊待遇,那就是可以在毛主席的书房里尽情玩闹,有时候还会把书桌弄得一团糟。
碰到这种事儿,毛主席虽然有点犯难,但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
等李讷稍微长大点儿,就到了该上学的年纪,身为领导人的孩子,她自然得识文断字。
不过,那时候我们党处境艰难,既有内部问题又有外部威胁,所以经常得换个地方藏身。
小李讷和其他领导的孩子一块儿,跟着部队到处走,过上了漂泊不定的日子。
所以,李讷根本没有机会去上学。
她是跟着毛主席身边的干事和参谋学会读书认字的。
就这样,李讷慢慢地长大了,以前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家伙,上学读书之后,也变得乖巧懂事了。
1949年,她9岁那年,家里突然来了个说外国话的小姑娘,这让她觉得特别新奇。
这个女孩叫李敏。
那时候,毛主席对她说,这就是她的亲姐姐。
从那以后,李讷和李敏就开始在同一个家里生活了。
和李讷相比,李敏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可要苦多了。
李敏是在1936年来到这个世界的。
那时候,毛主席率领的红军刚到陕西没多久,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毛主席对李敏特别宠爱,还亲切地给她起了个小名叫“娇娇”。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
李敏刚出生没多久,妈妈贺子珍就为了治病,远走苏联了。
小李敏就这样离开了妈妈,开始在保育院生活,而爸爸因为工作太忙,也经常不能见到她。
李敏4岁那年,毛主席心疼她们母女分离,想让她们能在一起有个照应,所以就安排人把李敏送到了苏联。
我原以为李敏去了苏联后,能和妈妈一起过上更舒心的日子。
没想到,苏联的政治局势也有了新的变动。
1941年,苏联和德国打了起来,贺子珍和李敏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莫斯科那寒冷的冬天,贺子珍得使劲干活来维持生计,而李敏则被送到了孤儿院生活。
有一次,李敏身体不舒服,病了。
可是,苏联的医院非但没好好给她治疗,反而说她活不长了,打算直接把她送到停尸房。
一听到这个消息,贺子珍立马就火了。
她想找回女儿,结果和孤儿院的负责人吵了起来。
没想到,她们居然说贺子珍精神有问题,还把她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幸运的是,老天有眼,李敏竟然渐渐地康复了。
不过,小时候的她在外国一个人生活,孤零零的,没有依靠,过了好长一段时间。
到了1947年,老朋友王稼祥来到了苏联。
知道她们的情况后,他马上告诉毛主席,接着把贺子珍救了出来,还把她们母女俩带回了国内。
不过,贺子珍从国外回来后,身体状况变得更糟糕了,得赶紧找个地儿好好养养。
而且,毛主席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所以她也不能再回到他身边了。
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为了让她能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所以就回到了爸爸身旁。
就这样,说话还不太溜的李敏,来到了中南海,见到了自己同父不同母的妹妹,还有李讷。
李讷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从“外国”来的姐姐。
她协助李敏适应家里,教她讲中文,两姐妹的感情日渐深厚。
【姐妹俩传承良好家风】
在北京,她们全都去上小学附属学校了。
不过呢,因为李敏年纪稍大一些,所以她很快就上了中学,只有周末才回家来。
在家里的时候,毛主席常常会在吃完晚饭,领着两姐妹一块儿出去走走。
很多个太阳落山的时候,毛主席在中南海边上慢悠悠地走着,同时给两个女儿讲起过去各个朝代的兴起和衰落。
这段时间,是李敏和李讷一辈子里最难忘的美好日子。
毛主席是一国的领导人,自然特别忙,所以他真正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不过,他非常关心孩子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1958年的某一天,李讷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做了手术。
毛主席连着几天都没休息好,抽空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大夫询问身体状况。
他半夜时分还在给李讷写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女儿浓浓的关爱,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因为你的事情,我现在还没睡呢,不过感觉可以睡了,心里也舒坦多了……亲你一下,恭喜你赢了,宝贝。”
在那三年艰苦日子里,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人饿肚子。
毛主席心里既装着国家大事,又对家里人管得很严。
那时候,他家里有仨孩子住着,就是李敏和她的姐妹,还有她的侄子毛新宇。
毛主席对他们要求很严格,绝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照顾。
为了让孩子们懂得粮食有多宝贵,毛主席特地召集家里人开了个会,给他们细细算了一笔生活开销的账,好让他们清楚自家的生活状况。
同时,毛主席也时常提醒他们,别忘了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别因为有了地位就变得骄傲放纵。
在那次家庭聚会上,平时很坚强的李敏竟然哭了,这让李讷心里也特别不是滋味。
之后,她们把爸爸的话记在心里,哪怕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只吃学校发的定量饭菜,经常饿得眼前发黑。
1960年的某一天,李讷放学回家,正好赶上家里人在吃饭。
她瞅着桌上的饭菜,眼睛瞪得圆圆的。
其实,桌子上就只有两盘青菜、一盆清汤,还有几个馒头,根本不算丰盛。
不过对于经常饿肚子的李讷来说,这仍然算是一顿珍贵的美味。
经过爸爸同意后,李讷坐在餐桌旁,放开肚皮吃了起来。
瞧见她大口吃饭的样子,大人们都在旁边看得眼眶湿润了,于是都没动筷子,就让李讷一个人把满桌子的菜都吃完了,就连碗底的汤也喝了个精光。
吃完饭,警卫长李银河跟毛主席说,想让李讷每天都回来一起吃饭。
没多想,毛主席直接拒绝了。
他严肃地讲道:“不能因为她是毛主席的女儿,就给她搞特殊。”
说到这里,大家都不敢再多说什么劝解的话了。
大家心里都清楚,说白了,孩子没吃饱饭,最心疼的还是爸妈。
在毛主席的培育下,李敏和李讷都渐渐长大,成了学习好、品德也好的优秀青年。
1958年的时候,李敏成功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化学系学习,而仅仅过了一年,她的妹妹李讷也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
上班后,她们都在自己干的行业里施展才能。
但没过多久,她们就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境遇各异的后半生】
长大后,两姐妹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婚姻大事都有了着落。
李敏的老公是她高中时候的同学,他叫孔令华。
李敏和孔令华开始交往后,毛主席详细打听了孔令华的为人和本事,觉得他很不错。
后来,他了解到孔令华的父亲原来是开国中将孔从洲,心里更加高兴了。
1959年,李敏和孔令华成了家,之后在丰泽园住了一阵子。
过了3年,她的孩子孔继宁来到了这个世界。
他是毛主席家第一个孙子,全家人都特别疼爱他。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李敏一家三口就离开了中南海,搬去了别的地方。
那时候,李敏要是想回家,得先打个报告申请,想见父亲可不容易了。
最后,他们在景山旁边的一个大院安顿下来,过着平凡的日子。
到了晚年,李敏心里最过不去的就是,老爸病得那么重,自己却没能陪在他身边。
她是毛主席家族里最不张扬的一个,平时很少露面,只有到了毛主席生日纪念日的时候,才会跟家里人一起回到老家去祭拜。
但就像李讷讲的那样,姐姐的俩娃都特别出色。
孔继宁先是去当了兵,后来退伍转行做起了生意,现在是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一心一意地传承着毛主席的思想。
比她小10岁的亲妹妹孔东梅,走的也是和哥哥相似的路,她自己开店当老板,现在是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和姐姐比起来,李讷在婚姻恋爱方面经历了不少波折。
她是主席的女儿,加上有个厉害的妈妈,所以找对象就成了件头疼事。
李讷上学的那会儿,和班里一个男生互相有了好感,但这事儿后来也没啥结果了。
1970年,毛主席安排李讷去“五七干校”接受锻炼。
这对一直在城里生活的李讷来说,可真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劳动学校时,李讷身边没一个朋友,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是领袖的女儿,所以都不敢跟她走得太近。
长时间的干活,加上心里头孤单,让李讷觉得十分难受。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小徐的小伙子闯进了她的生活。
虽然小徐只是个服务员,学历也不高,但他特别细心体贴,让李讷那颗枯萎的心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没过多久,李讷就跟父亲说了一声:我愿意嫁给小徐。
毛主席对年轻一辈的婚姻大事向来挺开通,只要不违反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他都不会有意见。
知道了小徐的情况后,毛主席在李讷的结婚申请上签了字,表示赞成。
这事儿把她妈妈气得不行,可她又没办法改变,只好答应了。
1971年,李讷和小徐悄悄地办了结婚仪式,没怎么张扬。
遗憾的是,李讷和小徐在心灵层面的追求相差甚远,结婚仅仅半年,他们就没法继续一起生活了。
李讷决定离婚,自己一个人抚养着他们俩的孩子过日子。
那段时间,就算过得再艰难,每天也只能靠做点零工来维持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向主席开口求助。
之后,李讷卷入了事情的核心地带。
她就跟平常的妈妈一样,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了。
这段时间里,李敏经常惦记着她,还用自己的薪水来帮衬妹妹。
到了1984年,经过主席原来的警卫长李银桥牵线,李讷和王景清重新组建了家庭,他们的生活这才慢慢安稳下来。
【后记】
李敏和李讷这对姐妹,这辈子过的生活差别可大了去了。
一个就像是先经历困难再享受美好,另一个则是先享受美好再经历困难。
虽然她们后来的生活各不相同,但姐妹间的感情始终如一,难以分开。
2003年的时候,李敏和李讷两人都当上了政协委员。
在会场里,难得看到她们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真是让人心里有好多感慨。
参考下这篇文章呗。
倪良端.李敏的生活充满痛苦与烦恼[J].党史天地,2009年第4期:43-45页.
丁晓平写的《真情毛泽东》系列里的第九篇,讲的是毛泽东和李敏的故事[J].党史文苑,2013年第17期:4-10页。
唐若雨和华丽写了篇关于李敏和李讷的文章,发在了2007年11月的《档案时空》杂志上,页码是25到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