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迎来了完全解放。
经过16天的激烈战斗,解放军歼敌15万3千多人,这座拥有近600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夜幕降临的黄浦江畔,华灯初上中透着紧张的气息。上海的解放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治理这座复杂的国际大都市,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巨大挑战。
街面上几乎天天听到枪声,各种大案、要案时有发生,有时一天就达十几起。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曾经在白色恐怖中穿梭的传奇人物即将走上历史舞台。
他就是那个在中央特科被称为"神枪手"的李士英,一个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无数传奇故事的老地下工作者。
从河南内黄县的贫苦农家子弟,到上海滩上的地下特工,再到新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大都市公安局长,李士英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他的故事,就是新中国公安事业起步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贫苦出身的革命青年
1912年12月21日,李士英出生在河南省内黄县井店镇的一户贫困农家中。李家太穷了,穷到没有一分土地,全家人只能靠给别人打短工维持生计。
尽管家境贫寒,李士英的父亲却坚持供儿子念书,他认定能识字断文才不至于被人欺负。
李士英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机智和好学精神。他在家乡的私塾里尽力汲取知识,虽然资源有限,但依然珍惜每一份学习的机会。
父亲不仅让他读书识字,还教他学习梅花拳,希望儿子既有文化又有武艺,将来能在乱世中立足。
1925年,李士英的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了。13岁的李士英只能辍学,到镇上的一家布店当学徒,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担子,与母亲相依为命。
在布店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李士英从未放弃学习,经常在空闲时间阅读各种书籍。
1927年,全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股革命的春风也吹到了偏僻的内黄县。15岁的李士英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关注国家大事,思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同年秋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共濮阳县县委担任交通员,负责传递情报和联系基层党组织。
这是李士英参加革命活动的开端。年轻的他怀着满腔热情投身革命工作,不畏艰险地在各个村庄之间奔走,传递着党的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他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
1929年,由于叛徒出卖,濮阳县委领导全部被捕,基层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李士英幸运地逃脱了敌人的追捕,但不得不离开家乡,告别了朝夕相处的母亲。这一别就是18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有机会与母亲团聚。
逃出险境后,李士英被组织调到宝丰县担任团委书记。1929年,他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了更加危险但也更加光荣的革命道路。
在宝丰县工作期间,李士英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很快就在当地党组织中崭露头角。
1930年春,李士英被调到中共直南特委担任巡视员,负责检查指导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同年秋天,他又被调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交通员,这个职务让他接触到了更加机密的工作内容。
在担任交通员期间,李士英需要经常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传递重要文件和指示,工作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就在1930年年底,18岁的李士英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组织决定选派他到上海中央特科接受培训,这意味着他将要进入中国共产党最神秘、最危险的工作领域。
【二】特科岁月铸就传奇
1930年底,李士英奉命前往上海,在中共最大的特工组织中央特科接受特殊训练。
中央特科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保卫党的机关和领导人安全而成立的秘密组织,被誉为中共历史上最神秘的机构之一。
中央特科设有四个科室:总务科负责后勤保障,情报科负责收集敌方情报,行动科负责保卫中央领导、铲除叛徒特务,交通科负责联络各地组织。
李士英被分配到行动科工作,这个科室被称为红色保卫队,简称"红队",专门从事最危险的保卫和锄奸工作。
在特科的培训中,李士英学习了各种特殊技能:射击、搏击、化装、跟踪、反跟踪、密码通讯等等。
他天赋极高,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技能,特别是在射击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经过严格训练,李士英的枪法达到了百发百中的程度,被同志们称为"神枪手"。
红队成员个个精明强悍,武艺高强。他们配备着统一的装备:一人一把手枪、一把匕首,骑着自行车在租界里神出鬼没,令特务和叛徒闻风丧胆。李士英身手敏捷,头脑冷静,很快就成长为红队的骨干成员。
1931年初,李士英接到了第一个重要任务。在天津从事秘密工作期间,他要配合当地同志除掉叛徒李纯。
李纯原是中共天津北方区负责人,后来投靠国民党反动派,摇身一变当上了天津警察局侦缉员。他泄露我党情报,导致北方区多位同志被捕,危害极大。
李士英和行动小组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他们通过内线联系到李纯,以开会为由将他带到法租界的预定地点。
当李纯到达后,李士英带着行动组迅速出现,对准目标连开数枪,当场处决了这个叛徒。整个行动干净利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次成功的锄奸行动让李士英受到了北方局领导的高度关注,组织对他更加重点培养。回到上海后,他正式成为中央特科的核心成员,参与了更多重要的保卫工作。
1932年4月,李士英接到了另一个重要任务:处决叛徒王斌。王斌原是党的重要干部,被捕后背叛革命,给党组织造成了巨大损失。
4月22日下午,当王斌准备乘坐人力车出门时,埋伏在附近的李士英冲上前去,随着两声枪响,王斌应声倒地,当场毙命。李士英迅速跳上一辆出租车,迅速撤离了现场。
可是在1932年5月,李士英在执行另一次除奸任务时遇到了意外。当时他要处决叛徒曹清澄,行动虽然成功,但在撤离时惊动了巡捕,导致李士英和另外两名同志不幸被捕。
被捕后的李士英立即销毁了身上的所有证件和材料,对外声称自己叫"李鸿义",是一个普通的杀人犯。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编造了一套完整的供词,说自己是因为私人恩怨才杀死曹清澄的,与任何政治组织都没有关系。
敌人对李士英进行了长时间的酷刑折磨,电刑、老虎凳、辣椒水等各种刑罚轮番上阵,但他始终咬紧牙关,没有透露任何党的机密。他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精神始终坚不可摧。
【三】狱中斗争与顽强意志
1932年5月被捕后,李士英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敌人对他进行了无数次审讯,使用了各种酷刑,试图从他口中得到中共地下组织的情报。李士英始终坚持自己编造的身份,声称自己只是一个因私人恩怨杀人的普通罪犯。
在狱中,李士英展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力。他不仅要承受肉体上的折磨,还要在精神上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在任何细节上露出破绽。每次审讯都是一场生死较量,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身份,危及整个组织的安全。
1933年1月,上海地方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士英死刑。李士英不服判决,提出上诉到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
在党组织的精心营救下,包括第三分院的书记员和相关证人都被事先安排,为李士英的脱罪提供了有力支持。
党组织还请了上海的著名大律师唐豪、史良、章士钊为李士英进行辩护。这些律师利用国民党法律体系的漏洞,为李士英争取到了改判的机会。
1935年2月,李士英再次被判处死刑,但由于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社会舆论要求停止内战、释放政治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在这种背景下,1936年7月13日,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撤销了对李士英的死刑判决,改判为无期徒刑,剥夺公权终身。从1932年被捕到1936年终审裁决,李士英在敌人的牢房里整整度过了4年又两个月。
在漫长的监禁岁月中,李士英从未放弃过对革命事业的信念。他在狱中坚持学习,思考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为将来重新投入革命工作做准备。
监狱的恶劣环境和敌人的残酷折磨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但他的革命意志却变得更加坚强。
1937年8月,淞沪战役爆发,日寇的飞机开始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李士英被押送到沪郊给军队当民夫,这给他带来了逃脱的机会。
8月18日,在敌机轰炸造成现场一片混乱的时候,李士英果断地抓住机会,成功逃出了敌人的魔爪。
获得自由后,李士英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党组织。经过多方联系,他找到了上海八路军办事处。
办事处主任潘汉年亲自为他写了证明书,安排他前往延安。经历了近6年的囚禁和磨难,李士英终于可以重新回到党的怀抱。
【四】延安岁月与解放战争
1937年11月,身体虚弱但精神坚强的李士英终于到达了延安。在这个革命圣地,他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延安的学习生活让李士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他今后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8年2月,李士英被调到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参加培训情报、保卫干部的工作。他根据自己在特科工作和狱中斗争的丰富经验,为新的地下工作者传授各种实用技能。
在此期间,他还被派到陕北公学政治部做保卫工作,负责维护学校的安全。
1939年9月,李士英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护送周恩来到苏联治病。这次任务让他有机会到苏联学习更先进的情报保卫技术。在苏联期间,他参加了共产国际办的中国党校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中国党校被迫解散。李士英和李天佑等人开始了艰难的回国之路。
由于日军封锁,他们在乌兰巴托滞留了一年多时间,靠养兔子维持生计。1943年,他们穿越中蒙边境的戈壁沙漠,于1944年春天回到了延安。
回到延安后,李士英被任命为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甄别委员会专职委员。当时,由于康生组织的"抢救失足者运动"发生了严重的逼供信错误,党中央正在着手纠正,需要逐案甄别。
李士英凭借自己丰富的保卫工作经验,认真负责地参与了甄别工作,帮助许多同志澄清了问题。
1945年4月到6月,李士英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确立了伟人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李士英作为党的七大代表,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党的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解放战争开始后,李士英被派到华中地区工作。1945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社会部副部长,1945年11月又兼任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公安总局副局长,后来升任局长。
在这个岗位上,他负责华中地区的情报保卫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2月,李士英到江苏淮阴任华中分局社会部副部长兼苏皖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局长。他组织建立了完善的情报网络,及时掌握敌军动向,为我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情报支持。
1947年冬,他还率领部分公安干部到农村参加土地改革,深入了解民情,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1948年6月,华东局和华东军区决定成立昌潍特区保安司令部,任命李士英为司令员兼政委。当时,这一地区匪患严重,各种反动势力猖獗活动。
李士英运用自己丰富的斗争经验,制定了周密的清剿计划。在短短3个月内,他就基本肃清了大股匪徒,恢复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1948年9月济南战役后,李士英被任命为中共济南特别市委员会常务委员、公安局局长。
他带领600余名公安干部率先进入市区,成功接收了济南市警察局。这次接管工作的成功经验,为他后来接管上海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担任济南公安局长期间,李士英面临着复杂的治安形势。济南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各种敌对势力盘根错节。
他运用灵活的策略,既严厉打击顽抗分子,又争取改造一般人员,很快就稳定了济南的社会秩序。
1949年春,随着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党中央开始考虑接管大城市的问题。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其接管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新政权的稳固。
组织上开始物色合适的人选来担任上海的重要职务,李士英凭借其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和成功的城市接管经验,进入了组织的考虑范围......
1949年5月25日,上海战役胜利结束。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复杂的治理挑战。如何选择合适的领导干部来管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当务之急。
上海的情况异常复杂: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在暗中活动,帮会势力根深蒂固,外国租界的影响依然存在,各种犯罪分子趁乱作案。
更严重的是,原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的警员人心惶惶,"共产党来了,当警察的都要被机关枪点名"的谣言四处传播。
在这个关键时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的人选问题摆在了领导面前。原本拟定担任局长的陈赓要到前线指挥作战,局长职位出现空缺。
在三个副局长候选人中,梁国斌、李士英、杨帆各有特点,但谁最适合担任这个重要职务呢?
李士英此时正在江苏丹阳待命,准备参与上海的接管工作。他带领着800多名公安干部,这些人都是从各个解放区抽调来的精干力量。
他们坐着"经过战争洗礼"的货车向上海进发,车厢外面弹痕累累,见证着解放战争的艰辛历程。当火车在夜色中缓缓驶向上海时,没有人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挑战。
【五】关键时刻的重要决定
1949年5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在上海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正在进行一次关键的谈话。桌上散乱地摆放着各种文件,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显示出这次讨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陈毅作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深知治理这座复杂城市的艰难。
公安局长的人选问题让他深感头疼,这个职位不仅要求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还要有处理复杂政治关系的智慧。他需要一个既了解敌情又能团结各方面力量的人。
陈赓虽然即将奔赴前线,但作为原定的公安局长,他对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在与陈毅的交谈中,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在中央特科被称为"神枪手"的李士英。
"特科队的神枪手,你觉得能胜任吗?"陈赓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这个建议。他想到的正是当年在中央特科的同事李士英。
陈赓参加特工工作更早,曾担任情报科科长,而李士英则在行动科工作,当过小组长。两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并肩作战,对彼此的能力都有深入了解。
陈毅听到这个建议后,眼前一亮。他对李士英也有所了解,知道这是一个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老同志。李士英不仅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还有着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情况相当熟悉。
两位将军开始详细分析李士英的优势。从个人能力来看,李士英在特科工作期间表现出色,枪法精准,头脑冷静,处理危机的能力极强。
他在白色恐怖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充分证明了他的政治品质和意志力。
从工作经验来看,李士英在华中地区担任公安总局局长期间,成功组织了大规模的清剿行动,维护了解放区的社会稳定。在济南担任公安局长期间,他又积累了接管大城市警察系统的实际经验,这些都为他担任上海公安局长提供了重要基础。
更重要的是,李士英对上海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在30年代曾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多年,对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认识。
从繁华的南京路到复杂的里弄小巷,从黄浦江边的码头到各个租界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这种深入骨髓的了解,正是做好公安工作所必需的。
陈毅和陈赓还分析了当时上海面临的具体挑战。国民党残余特务还在进行破坏活动,各种帮会势力盘根错节,外国侨民中也有一些不安分的分子。要处理这些复杂问题,需要既有丰富斗争经验,又有政治智慧的领导者。
经过彻夜长谈,两位将军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推荐李士英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局长。这个决定不仅基于对李士英个人能力的信任,更是对新中国公安事业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当决定确定后,组织立即通知了正在丹阳待命的李士英。接到任命的李士英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更是党和人民对他的重托。
1949年5月28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根据市军管会统一部署,梁国斌、李士英、杨帆和各分局的接管专员分别率领接管干部进驻市警察局和各分局。6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正式宣告成立,李士英被任命为首任局长。
这一任命在当时的上海引起了很大震动。许多人都在猜测这个新局长到底是何方神圣,他能否胜任管理这座复杂都市的重任。事实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六】铁腕治警建立威信
李士英正式就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局长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面对这个近600万人口的大上海,如何迅速恢复社会秩序,维护新政权的稳定,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
上海当时的治安形势异常严峻。街面上几乎天天都有枪声,抢劫、绑架、暗杀等恶性案件频发。更令人担忧的是,原国民党警察系统的人员情绪不稳,各种谣言四处传播,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李士英深知,要想稳定局面,首先必须稳定队伍。在上海公安局的第一次局务会议上,他明确表态:"今后应提倡学习法令,按章办事,凡公安局的干部员警,视工作好坏为准则,以忠诚为人民服务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新旧人员来划分。"
这番话如甘露般滋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那些原本忐忑不安的旧警员们听到这样的表态,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李士英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政府确实是以工作能力和态度为标准,而不是简单地按出身划线。
为了快速恢复社会秩序,李士英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安措施。他组织公安干警开展大规模的清查行动,对各种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他也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
1949年7月6日,发生了著名的"欧立夫事件"。当天,上海数十万群众参加"庆祝上海解放"游行活动,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欧立夫在上班途中遇到交通堵塞,竟然开车撞人,还企图殴打群众。在场的警察立即将其抓获。
李士英接到汇报后,态度坚决地表示:"我们和美国没有建交,不承认他是什么领事。他作为美国侨民,违反中国法律,就应该依法惩处!"经过严肃处理,此事最终以欧立夫公开道歉、赔偿被毁公私财物告终。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美国人第一次向中国人民公开道歉,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的尊严和威严。
在对外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同时,李士英对内部的违法乱纪行为更是毫不手软。1949年夏天,发生了一起震动上海滩的内部腐败案件。
一名叫欧震的南下干部,利用军代表身份敲诈勒索、诱奸妇女,严重违反纪律。更严重的是,经过调查发现,这个人还隐瞒了自己曾是国民党员的身份。
面对这起性质恶劣的案件,李士英毫不犹豫地在处理报告上写下了"枪决"二字。这一决定体现了新政权对腐败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也充分展现了李士英铁面无私的执法品格。陈毅审阅后,坚决支持了李士英的决定。
为了进一步震慑其他可能存在不法行为的干部,李士英还安排《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强调政府决不允许内部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必须严格执行纪律。这次处理在公安系统内部产生了强烈震动,有力地树立了李士英的威信,也明确了新政府的执法立场。
除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外,李士英还十分注重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公安干警的执法行为。同时,他还重视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处理与旧警察的关系上,李士英采取了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的态度。对于那些工作积极、表现良好的旧警员,他给予充分信任和重用;
对于那些消极怠工、品行不端的人员,则坚决予以清理。这种做法既保证了队伍的纯洁性,又充分调动了积极因素。
李士英还特别重视基层工作,经常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公安系统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良好作风。
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上海的社会治安状况迅速好转。街头犯罪明显减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李士英成功地将一支纪律松散的旧警察队伍改造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人民公安队伍。
在李士英的领导下,上海公安局还承担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任务。他们成功地保卫了各种重要会议和活动的安全,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为新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李士英在上海公安局长任上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丰富经验的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够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
1950年,李士英调任华东公安部部长,结束了他在上海公安局长的任期。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不仅成功地接管了这座复杂的国际大都市,还建立了一支高效的公安队伍,为上海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士英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陈毅和陈赓当年选择的正确性。这位从白色恐怖中走出来的"神枪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安。
从地下特工到公安局长,从孤胆英雄到执法楷模,李士英的人生轨迹见证了新中国公安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李士英后来历任华东公安部部长、山东省委副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等重要职务。
特殊时期他遭受迫害,在监狱中度过了十年时光。1978年12月得到平反后,他重新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常务副检察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
1979年7月,作为中央领导小组成员,李士英参加了审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件的工作。这位曾经的特科"神枪手",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仍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1年8月15日,李士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这位传奇的老人,用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见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为新中国的公安事业和法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就是新中国公安事业发展史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