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范仲淹是宋朝时期一位很有个人魅力的英雄,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国家安宁、个人品德高尚,从不贪图荣华富贵,也不追求金钱财富。 他读书那会儿,只追求学问不贪图吃得饱饱的,只渴望知识不追求金银财宝;当了官以后,他一心寻找贤能的人不稀罕贵重宝贝,只求真心实意不图虚名浮利。 做君子的原则,有些东西该去追求,有些东西不该接受。 范仲淹一辈子,不管是自己求人帮忙,还是别人找他相助,都坚持着自己“文正”的原则。 【一片赤诚求学心:青年范仲淹潜寺苦读】 范仲淹到了晚年,在家训里对后代们说,如果以后过得不如意,“别写信

足球资讯

热线电话:

足球资讯

范仲淹:托人办事时,记住要用这个方法

点击次数:128发布日期:2025-08-18 15:35

范仲淹是宋朝时期一位很有个人魅力的英雄,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国家安宁、个人品德高尚,从不贪图荣华富贵,也不追求金钱财富。

他读书那会儿,只追求学问不贪图吃得饱饱的,只渴望知识不追求金银财宝;当了官以后,他一心寻找贤能的人不稀罕贵重宝贝,只求真心实意不图虚名浮利。

做君子的原则,有些东西该去追求,有些东西不该接受。

范仲淹一辈子,不管是自己求人帮忙,还是别人找他相助,都坚持着自己“文正”的原则。

【一片赤诚求学心:青年范仲淹潜寺苦读】

范仲淹到了晚年,在家训里对后代们说,如果以后过得不如意,“别写信求别人提拔你,自己变得有本事才是最好的。”

不过,范仲淹小的时候,爸爸很早就离开了人世,妈妈也改嫁了。那时候,他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更别说上学读书了。就是跟着妈妈到了继父家,他也受了不少委屈。

到了该上学的岁数,家里却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供他去学堂。但范仲淹有自己的办法,他一边忙着干农活和家务,一边在心里默默复习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只要有空,他就跑到大街上去认字,不管是酒楼的老板,还是读过书的秀才进士,只要是识字有点学问的人,他都乐意和他们聊天说话。

一开始,有人嘲笑他,也有人轻视他,但范仲淹对这些都不在乎。换句话说,比起年少时容易受伤的自尊心,他更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时间一长,老乡们大多都爱开些玩笑,还主动来教你。

10岁那年,范仲淹觉得每天在街上闲逛学习的东西太少,就打算一个人去醴泉寺上学。以前有人会在山林里读书,用干活来换住的地方,虽然生活苦点,但寺里有很多古代的书,书香气能让人自觉学习。

妈妈实在挡不住他一再恳求,只好答应了。

寺庙里的斋饭往往是达官贵人享用的,和尚们平常就吃些清淡的粥和素菜。小范仲淹家里不富裕,每天只能煮点稀粥充饥。天气一冷,他就把粥冻成块,切成四份,早晚各吃两份。有时候,他会找点野菜拌着吃,这就是他一天的饭菜了。

尽管如此,到了晚上,还没到饿得受不了、肚子直疼的时候,他都不愿意随便喝点粥,就怕半夜读书时肚子又饿了。

庙里有一两位德高望重的大师,经常在范仲淹遇到难题时给他一些指点。他们看到这孩子意志坚定,聪明早慧,便对他格外疼爱。

有一天晚上,庙里的和尚看见范仲淹屋里灯光暗暗的,推开门一瞧,发现他因为读书读得太困,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老和尚瞧见范仲淹瘦得皮包骨,脸颊都凹进去了,怪可怜的,于是把自己揣着的面饼搁在了他的小桌子上。

范仲淹醒来时,发现灯油都快烧没了,心里挺懊恼的。这时,他瞅见桌上摆着块白面大饼,心里直犯嘀咕,可也没打算吃,就把它搁到了一边,心想这应该是来看他的师傅落下的。

没想到才过了一会儿,就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他低头一瞧,发现一只老鼠已经咬掉了饼子的一小块,正打算把剩下的饼子搬回窝里呢。

范仲淹好像发现了老鼠,老鼠一见势头不对,撒腿就跑。范仲淹赶紧追上去,只见那老鼠躲进了大殿前荆树东边的一个洞里。

范仲淹这时还有点儿孩子气,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不服,于是动手挖起了老鼠洞。没想到挖了一会儿,竟然发现了一窖黄金白银。范仲淹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财,一下子被惊呆了。

等他心情平复下来,他就按照原来的样子把土盖回去了。

他从来没跟别人提起过这件事,在庙里读了很多佛经后,范仲淹觉得,那堆金银财宝很可能是庙里某个方丈或者好几位高僧积攒下来的,这笔钱不是给人私吞的,而是在等一个特定的时机。

在醴泉寺刻苦念书三年后,范仲淹告别了寺庙,前往南都,并且进了很有名的南都学舍深造。尽管他家境不好,但他从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要是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他总是乐意细心讲解。

那时候,有个家里挺有钱的同学很看重范仲淹,看他每天就吃粥和腌菜,心里挺不忍心的。所以,他每次都多带点肉和饭,说自己吃不完,想给范仲淹分点,可范仲淹却一直固执地不肯要。

同学是个性格开朗的富家子弟,看到这样心里不高兴了,说:“咱俩同学这么多年,一顿饭都不肯吃,难道你是怕这饭菜配不上你的身份吗?”

范仲淹只是拱了拱手,温和地说:“不是这样的,今天吃了你这么好的东西,以后哪能再吃得下清淡的粥和野菜呢?”

听到这番话,同学们虽然忍不住笑了出来,但也没再刁难范仲淹,反而心里更加佩服这位正人君子了。

【举贤任能圆所求:受干谒诗,擢少年才】

范仲淹因为对自己要求严格,总是注意自己的品行,自从考中进士当了官,他的名声就一直很好。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追求大富大贵,只希望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重视农业发展,还加强了军事力量。

尽管出身贫寒农家,但在朝廷做官时他气质非凡,很擅长和清廉的好官打交道,就算遇到四面楚歌的情况,他也绝不会一个人单打独斗。

范仲淹要是碰到有才能的人,不管那个人现在的职位有多小,他都会推荐并且任用他。因为他擅长发现人才,所以每次在任职期间,都能提拔不少年轻人。

范仲淹在镇江钱塘那会儿,有个叫苏麟的小伙子,老早就听说范仲淹喜欢推荐有才能的人。他瞧着以前一起共事写诗的朋友们都被范仲淹发掘,有机会为国家出力,唯独自己还在这儿唉声叹气。

范仲淹生活简朴,不爱好金银财宝,加上他官位不高俸禄少,要是硬塞贵重礼物给他,说不定会适得其反,让人笑话。

话说回来,范仲淹这个人很节俭,他虽然爱跟有才华的年轻人交朋友,但从不搞那些豪华奢侈的聚会,就连借着“文人墨客聚会”的名义喝酒都很少,他一直都很实在。

以前苏麟很佩服的那个人的行为,让他现在处处碰壁,想厚着脸皮去参加聚会都没门儿。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以前的一个同事给他支了个招:“要求人办事,就得投其所好。范公不喜欢贵重的东西,你也送不起,不如写首诗送给他,既能表达心意,又能显示你的文才。”

其实,在汉唐时期,求见名流高官的情况比较多见,但从宋朝开始,文人学者们结伙拉派就变得平常了,要是想步步高升,直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行。

苏麟原本打算直接去拜访,但现在他在杭州下面的一个县里当巡检,抽不开身,所以只好写了首诗寄过去,内容是:“靠近水边的楼台能先看到月亮,朝着阳光的花木更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靠水的楼房没树挡着,月光能轻易照进来;朝着太阳的花草因为光照足,春天会提前生长。

范仲淹拆开信一看,接着问苏麟是谁,心里就明白了,这是在拐弯抹角地抱怨呢:在杭州,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只要有本事都能往上升,可谁又会留意到那些躲在山沟沟里,晒不着太阳的小县城官员呢?

范仲淹反复读了几遍,非但没生气,还觉得文章通顺,意思新颖,便笑着说:“苏麟这人确实挺有才,一直待在小职位上,这倒是我没留意到的。”

范仲淹见到了真人,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就发现苏麟的学问也相当深厚。

所以,苏麟靠着既委婉又有才华的进言和自荐,赢得了范仲淹的认可,范仲淹于是郑重地把苏麟推荐了出去。

对苏麟来说,这成了他官场生涯的一个新开端。

与此同时,范仲淹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薪水,在老家苏州吴县建了好些义庄和义学。他购置了十多亩田地,找人来耕种,收获的粮食就用来解决族人们的吃穿、婚丧等开销。另外,他还从义庄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作教育资金,给族里的年轻人提供免费上学的机会。

另外,族里要是有人当了官拿了俸禄,那就得拿出一部分钱来,帮忙支持义庄和义学。

除了本族的孩子们,范仲淹对那些暂时上不起学的农家孩子也很大方。

他在睢阳当官那会儿,工资刚好够家里开销,但他还是经常拿自己的工资去帮助那些没钱读书的穷人。

在那里面,最让人身边的人乐于谈论的,要数一个姓孙的秀才了。

范仲淹早就听说过这位总是面露愁容、爱吃点小零食的秀才,但他想着读书人生活的不易,所以当孙秀才上门来访时,还是慷慨地送了他十千铜钱。

孙秀才拜谢完毕就离开了。

第二天,范仲淹正忙着办公呢,管家突然过来说,孙秀才又来了,没办法,范仲淹只好又去见了他。

瞧那孙秀才,脸色又黄又瘦,还带着点红,耷拉着脑袋,好像挺不好意思的。范仲淹就让手下又给了他十千铜钱,不过这回,他有点不解地问:“你这样跑来跑去,到底图个啥呀?”

孙秀才羞得低下了头,难过地说他老娘已经八十多岁了,可惜他自己不争气,没本事养活老娘。所以每天这样跑来跑去,能挣一百铜钱,他也就觉得知足了。

范仲淹想了想,说道:“我看你也不像是那种喜欢一直讨饭过日子的人。先不说这样跑来跑去能讨到多少钱,时间一长,总不是个办法。”

孙秀才这时才抬起头,心里盼着范仲淹能帮他一把。范仲淹想了想,就说:“要不我给你谋个教书的差事,每个月能拿三千铜钱,够你吃穿用了。这样安排后,你能不能安心读书呢?”

孙秀才听到这话,赶紧不停地磕头道谢。

范仲淹当时让他研读《春秋》,解决了衣食问题的孙秀才非常勤奋,日夜不停,对自己要求严格。跟范仲淹学习了一年,大家都说他气质大变,完全没有了以前那种穷困潦倒的样子。

一年后,范仲淹接到了新的工作调动,与此同时,孙秀才也完成了学业回到了家中。直到分别的那一刻,他们都保持着师生的称呼。虽然之后两人相隔千里,但范仲淹还是会经常跟别人提起这位他看好的出身贫寒的学生。

要是说苏麟凭着他的诗才和学识赢得了范仲淹的欣赏,那孙秀才主动露出自己的困顿,并且真心刻苦学习的样子,也让范仲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辛苦求学的经历。所以,除了给予钱财帮助解决生计问题,范仲淹更愿意亲自教导他学问。

不得不说,宋朝之所以能繁荣昌盛上百年,全靠有像范仲淹那样心胸宽广、善于提拔能人,帮助年轻人实现做官梦想的老一辈。那时候,推荐人才的风气开放包容,年轻人大胆求见、展示自我的事迹,也成为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但大家谈论得最多的,还是范仲淹面对醴泉寺那位老和尚请求时的表现。

范仲淹当上官后,还没忘醴泉寺里那位高僧给他的教导和关怀,经常回寺里回想以前刻苦读书的日子。

不过,等他调到别的地方后,长白山醴泉寺遭遇了一场大火,烧得寺庙破烂极了。寺里的老和尚为了筹钱重建寺庙,到处想办法找人帮忙,这时,他突然记起已经成为宰相的老朋友范仲淹。

老和尚一到范仲淹家,就受到了热烈欢迎。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虽然范家宅子很大,但家里的装饰都有些旧了。从主人到仆人,穿的衣服都很简单朴素。满屋子都是古书,却看不到什么古董宝贝。老和尚心里明白,范仲淹是个清廉的好宰相,于是跟他聊了几句家常,没提修庙的事情。

走的时候,范仲淹递给老和尚一包茶叶,说:“我家里没什么好东西,之前朋友送了些新茶给我,希望师傅您能收下。”

那老和尚再次客气了一番,回到庙里后,发现茶叶纸包中还藏着一封信。范仲淹在信里把寺庙荆树下埋着金子的事情全都说了出来,还安慰老和尚说,可以用这些钱来重建醴泉寺。

经过范仲淹的提醒,老和尚找到了两窖财宝,一窖是黄金,另一窖是白银。有了这些钱,那座破破烂烂的寺庙终于被修缮一新。

【为官第一求:真情恳求释佳人】

其实,范仲淹一辈子,小时候求人求学的时候多,但做了官以后,他就没怎么求过别人办事,反倒是别人经常找他帮忙,而他总是爽快答应。

当官以后的第一心愿,竟然是为了一个姑娘。

范仲淹年轻时一门心思扑在学问上,直到三十五岁那年才赶紧成了家,有了孩子,他和妻子一直互相尊重,感情很好。

他被贬到江西那段时间,正是他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那时候,他一会儿要上前线打仗,一会儿又得赶回京城,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这些应酬来应酬去的日子里,他结识了一位唱歌的女子。

两个人很合得来,范仲淹特别欣赏这女子的品行,于是写了一封信,让人带给远方的那位歌姬,还在包裹里加了一盒上好的绵胭脂。

那时候,尽管皇上赏了他很多东西,但他总是只留一点够日常开销的钱,剩下的不是分给手下的将士,就是拿去帮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

范仲淹给女儿送胭脂的事儿差不多在京城传开了,让人挺惊讶:“范希文平时那么严肃,咋会干出这种浪漫的事儿呢?”

姑娘打开信封,里面是一首范仲淹写的情诗:“江南有位大美女,离开后我时常想起。用什么来表达我的思念呢?就送你这份美好的情谊吧。”

读了这首诗,歌女心里泛起涟漪,但她清楚这份情意自己承受不起。先不说范仲淹日后必定飞黄腾达,大家都认为他只是暂时落魄,将来肯定会大权在握。就算退一万步讲,她自己也已经被卖给当地的官员,成了奴隶身份。

范仲淹不放弃,一次次地写信送礼,当他了解到歌姬的担忧后,经过反复考虑,决定用诗来表达心意:“庆朔堂前的花是我亲手栽,因调职离开它还未盛开。每年想起都成了离愁别绪,只能拜托春风帮我来关怀。”

心里既喜欢着那位歌姬,又委婉地向地方长官表达了请求:感情到了这份上,希望您能成全好事。

所以,后来人们常说,范文正公一辈子刚强果断,从不求人,自从当官后第一次开口求人,就是为了请一位地方长官放走那位歌姬,让她获得自由。

地方领导读了这封信,忍不住笑范仲淹平时那么正经,原来也有这么真性情的一面。虽然是觉得有趣,但他一直很佩服范仲淹的正直无私,所以二话不说就帮了这个忙。他立刻写了一封回信表示同意,并且把歌姬的卖身契也一并退了回去,还专门派人长途跋涉,把这些东西送到了范仲淹的家里。

范仲淹在历史上常被看作是一位心怀“先忧国事,后享安乐”的老臣。回顾他的一生,虽然家里有“不轻易求人”的家训,但他并不因为好面子就不去学习知识或压抑自己的情感。实际上,他在需要时是不怕向别人求助的。

另外,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从不吝惜帮助他人。不管是遇到有才华的人、渴望学习的人、品德高尚的人,还是曾经失意的老朋友,他都乐意伸出援手。

《论语》里说,“如果一个人朴实超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朴实,又会显得虚浮。只有文采和朴实配合恰当,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求别人帮忙也是这个道理,关键是要心诚,人得正直,只有动机单纯,心地善良,才能一身正气;还得讲礼貌,礼数周全没啥坏处,像诗书茶酒这些礼节,好好跟人说,事儿才能更容易办成。

【参考文献:】

范敬中当主编,编了本《中国范仲淹研究文集》,这本书在2009年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