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经济环境下,企业普遍面临账款回收周期拉长、现金流压力增大的困境。
某家电供应商因核心企业账期延长至180天,导致资金链几近断裂,最终通过供应链金融将3000万元应收账款提前变现,成功化解危机。
这一案例揭示了供应链金融在破解企业回款难题中的核心价值。
一、政策东风:供应链金融获顶层设计加持
2025年4月,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将供应链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政策强调三点核心导向:
1. 信用穿透:允许核心企业信用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向多级供应商传导
2. 数据赋能:推动税务、海关等12类政务数据与金融机构共享
3. 风险可控: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严控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
以威海市商业银行为例,其推出的"绿e链"平台通过接入环保部门碳排放数据,为海藻制药企业提供绿色应收账款融资,利率较传统贷款低1.2个百分点,且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操作。
二、四大模式破解回款困局
1.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把"纸面财富"变"真金白银"
操作路径:企业将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获得融资额度。京东科技"京保贝"平台通过智能风控系统,实现供应商"分钟级放款",2024年累计融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
典型案例: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凭借对一汽集团的800万元应收账款,通过建设银行BCTrade区块链平台获得融资,费率较传统保理降低40%,且无需提供额外抵押物。
2. 供应链票据拆分流转:让"大额票据"变"灵活现金"
创新机制:上海票交所推出的供应链票据支持等分化签发,核心企业签发的1000万元票据可拆分为100张10万元票据,满足多级供应商融资需求。
数据印证:腾讯微企链平台数据显示,某汽车产业链供应商通过票据拆分,将应收账款流转至第9级供应商,整体融资成本降低2-8个百分点,资金到账时间从7天缩短至2小时。
3. 动态存货质押融资:让"库存货物"变"流动资金"
技术支撑: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货物实时监控。京东科技"冻品存货贷"针对液氮榴莲等高价值冷链商品,供应商将货物存入指定冷库即可获得最高100%质押率的融资,3小时内完成审批。
成效对比:某榴莲供应商通过该模式将库存周转率从4次/年提升至12次/年,2025年销量预计增长300%,且融资成本较传统存货质押降低50%。
4. 订单融资预支付:让"未来收入"变"当前资金"
风控创新:网商银行"大雁系统"运用AI大模型分析产业链数据,为比亚迪供应商提供纯信用订单融资。
某新材料企业凭借2000万元订单获得200万元贷款,产能提升17%,且无需提供抵押物。
行业适配:在工程机械领域,光大银行"链式快贷"为终端客户提供按揭贷款,累计投放超1600亿元,资产质量保持零实质不良。
三、企业实操指南:三步激活应收账款
1. 选对核心企业
优先选择国企、上市公司等信用评级AA+以上的企业作为交易对手。数据显示,与核心企业合作的供应链融资通过率达92%,而普通企业仅37%。
2. 用好金融科技平台
通过菜鸟网络、怡亚通等生态型平台,企业可实现"入仓即可贷"。某服装品牌商入驻菜鸟云仓后,融资成本从年化12%降至6%,且获得"双11"专项备货资金支持。
3. 完善单据管理
保留完整的供货单、物流记录、验收证明等"硬凭证"。某电子元件企业因发票信息错误导致融资审批延误,损失200万元订单,教训深刻。
四、风险防控:避开三大陷阱
1. 虚假贸易:某企业通过伪造与核心企业的采购合同套取融资,被银行风控系统识破后,列入行业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
2. 资金挪用:监管要求贷款资金必须定向支付给上游供应商,某企业违规将资金用于炒股,导致贷款被提前收回并支付高额违约金。
3. 过度融资:某企业将同一笔应收账款在多家银行重复质押,触发风险预警后被所有金融机构终止合作。
五、未来趋势:智能化与绿色化并行
1. AI风控:网商银行通过产业链图谱技术,已为2100万小微企业建立信用画像,64%客户首次获得纯信用贷款。
2. 绿色金融: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为新能源电池企业提供ESG评估标准融资,利率较基准下浮15%,且优先安排信贷额度。
3. 跨境融资:联易融"渣打迅连"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为云南橡胶企业实现跨境应收账款融资,资金到账时间从3天缩短至8小时。
在"强监管+数字化"的新常态下,供应链金融正从"核心企业担保"向"数据信用赋能"转型。
企业应抓住政策红利期,通过真实贸易背景、科技风控手段和生态协同机制,将应收账款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血液"。
记住:在智能风控时代,每一笔应收账款都是可盘活的金融资产,关键在于用对工具、选对伙伴、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