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最近很不好过,他自己也坦言,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这种压力,被很多人认为是二战以来联合国秘书长所承受之最。
全球局势实在是“不太平”,从俄乌到巴以,重大冲突接连不断,而联合国在其中却显得束手无策,形象大受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古特雷斯来到了中国,与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了一次备受关注的会面。这趟行程的公开理由是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但这次谈话的深意,远不止于此。
它更像是一个信号,一个在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猛烈冲击下,多边体系核心人物寻求破局的缩影。
很多人一提到联合国,脑海里浮现的就是秘书长的面孔。古特雷斯无疑是这个庞大国际组织的象征性代表,但这种象征意义与他的实际权力并不完全匹配。
说白了,他的正式身份是联合国秘书处的最高行政长官,更像一个“大管家”,真正的权力,尤其是采取军事行动的授权,牢牢掌握在安全理事会手中。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安理会的决策机制,因为否决权的存在,经常陷入僵局。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不同意,哪怕全世界其他国家都赞成,决议也通不过。
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联合国大会可以通过很多决议,表达国际社会的普遍意愿,但这些决议大多只有政治影响力,没有强制约束力。
而真正有约束力的安理会决议,却常常因为大国博弈而“难产”。这种内在的结构性缺陷,决定了联合国在面对硬碰硬的冲突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锅,真不能全让秘书长一个人背。
最近在安理会发生的一幕,把这种机制困境血淋淋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当时,一份关于加沙立即停火的人道主义决议草案被提上议程,表决结果是压倒性的14票赞成,对1票反对。
这唯一的反对票,来自美国。就因为这一票,国际社会为平息战火付出的努力化为泡影。美国的行为,被广泛看作是在公然“包庇”以色列,而以色列的代表在联合国的言行,甚至被一些人形容为“耀武扬威”,这无疑是对联合国权威的极大讽刺。
强权政治就这样赤裸裸地瘫痪了多边体系。无论是被定性为俄罗斯与北约战略对抗的俄乌冲突,还是与美国中东霸权扩张深度捆绑的巴以冲突,背后都是大国利益的角力场。
当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自己开始破坏规则时,整个体系的失灵就成了必然。更有意思的是,在官方渠道失灵的同时,一些非国家行为体,比如也门胡塞武装,他们的行动反而被认为对加沙平民起到了某些积极作用,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联合国的处境更显尴尬。
面对这种被霸权绑架的旧体系,古特雷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他毫不吝啬地对中国表示赞扬,并明确表达了希望与中国密切协作的意愿。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外交寒暄,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转向。
在古特雷斯眼中,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大国,更是“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代表。他看到,在全球力量的天平上,全球南方国家的作用正日益重要。
当美国被许多人看作是全球秩序的破坏者时,中国则被认为始终在国际法的框架内行事,努力维护着国际局势的稳定。
古特雷斯希望中国能站出来,帮助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协助稳定这动荡不安的世界。他所寻求的,是一种新的平衡。
希望引入一股强大的、建设性的力量,来对冲那种破坏性的单边主义,从而让联合国这个本应为全世界服务的机构,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和尊严。
这次会面,与其说是古特雷斯在“求助”,不如说是在“探路”。联合国的权威危机,暴露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局限性,但危机之中也孕育着变革的契机。它迫使人们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体系。
古特雷斯与王毅的互动,正是这种探索的具象化体现。它象征着国际社会正在尝试寻找一条超越传统大国政治的路径。
未来,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和更深度的参与,或许正是推动联合国改革、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动力,让这个世界,能有一个更可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