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场战争结束时,最触目惊心的不是尸骨成山,而是正义与邪念的交锋。而在众多历史大戏中,邓艾攻陷成都那场大戏,堪称教科书级的“人性大考”:一个农家子弟凭本事打进首都,却为何没能守住属于自己的结局?说到查账清库,有没有人和小编一样,好奇“国破山河在”的那一刻,国库到底都剩下了更重要的是,在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位老对手的映衬下,邓艾这一路走来,留下啥警示?历史从不止于表面,权力、忠诚、道德之间那条隐形的界线,到底拦住了谁,又迷惑了谁?
一边是邓艾大兵压境闯进成都,威风八面,号称“无敌”,一边是蜀汉文武百官死残俱尽,无人再敢“诸葛忠魂”附体死守。可等到号称“救星”的邓艾上位后,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一向“抠门”的蜀汉国库空空到让邓艾都皱眉。邓艾心想:“辛辛苦苦攻个城,居然都快揭不开锅。”而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司马懿和诸葛亮,一个玩权谋,一个拱火台,谁的路才是对的?到底是靠计谋过活,还是靠品德站稳脚跟?谁都不肯直接给答案,留下一地悬念。
咱们换个方式,把这出历史悲喜剧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看邓艾的“逆袭剧本”。他一开始不过是个耕地的小伙,是司马懿的知遇之恩改变了命运。可邓艾混成大将军后,心态变了,开始显摆,比如私自给蜀汉旧官员封官,修高台自夸战功,甚至对自家人都带着点居高临下。第二步,围观群众怎么看?老百姓要是真的痛恨邓艾,有那么多人容易造反吗?其实更糟的是边上的文官都冷眼旁观,看你出丑。第三步,站在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根“大梁”之前,咱们不妨来个横向对比:同是用人高手,司马懿心思深沉,稳扎稳打,就是被人骂得多。诸葛亮一身正气,虽说身处弱国,却能让一帮忠心耿耿的小兵扛到最后。你说,靠什么活得长久?
战火暂息,成都看似平静,邓艾也坐稳了“成都一哥”的位子。国库清点完毕,面对账目,邓艾一阵无语:物资短缺,钱粮奇缺,“富贵荣华”的成都,只剩一地鸡毛。此时的邓艾,表面上风光,暗地里却座上针毡。本以为攻下成都能青史留名,结果却不断被魏国高层问责。“你为啥私自发号施令?你修台干”质疑声越来越大。反方声音也来了:一帮魏国老臣见不得邓艾风头太盛,冷嘲热讽,“你这人太急功近利,这样的人能服众吗?”风平浪静的表象下,暗流已经涌动。
历史的牌桌上,老天爷突然丢出个王炸。原来,钟会为了自身利益,竟然联合一众魏国老臣,把邓艾往死里整。他诬告邓艾谋反,结果一夜之间局势逆转。昨日还是“成都新主人”,转眼就成了待宰羔羊。邓艾曾经那些张扬自大的举动,这会儿都成了案头证据。火药味十足,人人自危。回头看之前的铺垫,邓艾修台夸功、自封官职、目中无人,原来都被钟会等人盯得一清二楚。这一刻,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官场不是你攻下个城就能做主,背后的权力游戏,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风波过后,成都仿佛归于沉寂。可别以为大结局来了,贺岁片还剩个“彩蛋”。邓艾被抓,钟会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哪料到又遇反扑,不久也身死。权力斗争的怪圈,谁都逃不出去。另诸葛亮那些年苦撑蜀汉,满腔忠诚,最后却还是大厦将倾。这是不是证明,忠的没好下场,奸的也短命?人心分歧更加明显:有人感叹“无德者不可长世”,有人摇头说“忠诚也难逃命运”。这看似平静的黑夜下,其实潜藏着更大的危机——只要规则和道德倒下,任何一个人下场都难言美好。
这事儿要按反方的意思说:“谁让你邓艾不学司马懿,低调做人多好,非得招风惹草?”但说实话,真有人在那种权力场合能一直伪装?人前一条龙,人后一条虫?而如果所有人都学诸葛亮憋屈隐忍、鞠躬尽瘁,那中国历史上是不是再也没有传奇?要我说,这世界就是矛盾体,一手刷权谋,一手讲品德,瞧着两不误,其实谁都不算赢。比如你私自封官,被骂是越权;太老实没魄力,也没几个粉。是该崇拜有智有谋的司马懿,还是追随胸怀坦荡的诸葛亮?文章里反转又反转,其实全是人性的拉锯。邓艾被诬死,那帮看笑话的魏国老臣未必有多高尚。每次历史大潮,表面看是人物成败,其实背后是价值观你死我活的较劲儿。这锅最终谁背,怎么算都说不明白,假装拍拍手“哎呦你们都太厉害了”,其实每个人的影子里,早就站满了未解的问号。
看到这里,不如直说了:你觉得,到底是邓艾这样敢冲敢夺的“实干家”最终成事,还是诸葛亮那种讲原则、讲规矩的“隐忍者”才配赢下历史?是要仰仗玩权术的“老狐狸”司马懿,还是敬佩一个愿为国家鞠躬尽瘁、两袖清风的“好人诸葛亮”?你是站“唯结果论”那一波,还是觉得“品德做底线”才是真赢家?有没可能,两者都不靠谱,历史的成败根本就是看天意?评论区来聊聊——这杯老酒,哪种滋味才配叫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