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品牌紧急下架全智贤在国内的宣传物料,她团队只说“剧情虚构不代表立场”,仍未道歉
这场从《暴风圈》点燃的舆情,蔓延得很快
从开播到舆论爆发,不过十来天,争议点集中在“反派大量使用中文”“把现代化城市大连影射成贫民窟”等桥段上
有观众直言被恶心到,评分随之跳水,开播后不久豆瓣仅约4.2分
有报道称该剧由美方公司投入制作,叙事里的恶意已经是肉眼可见
全智贤与团队不是没见过大风大浪,偏偏在这种题材上栽了跟头
从“限韩令”后,她几乎成了在中国热度仍坚挺的韩国女星,不少国际与国内品牌看中她的人气签下代言
业内一直流传她在内地的代言收入十分可观,这也是为什么这次风波的商业后果来得这么急这么狠
抵制声从社交平台铺开,最先受不了的是品牌
有网友发现,个别品牌已删除或下架她在国内的宣传物料,海蓝之谜等被点名的页面也发生了调整
同时,线下硬广也有更换趋势,只是动作不一
品牌公关通常不会等事态“自愈”,他们看重的只有风险曲线
9月20日,事态进一步抬升
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全智贤因不当内容遭抵制”的消息,风向由圈层讨论转为公共议题
这一下,韩国方面也听到了动静
当天,全智贤团队给出回应:剧情是虚构内容,不代表本人立场,已与资方沟通修改
但很遗憾,这份回应没有“对不起”,没有对受众情绪的正面安抚,只是一句轻飘飘的“虚构”,像在告诉大家——别太玻璃心
在舆情沟通里,迟到且无诚意的回应,往往等于火上浇油
你可以解释,但先要共情
尤其涉及国家形象与文化尊严时,“不代表立场”这句话太轻,轻到叫人不愿原谅
如果真有诚意,完全可以在中文平台亲自道歉,明确表态反对歧视叙事,推动片方正面修订,再给出时间表
不是说一纸道歉能抹平一切,但至少方向是对的
商业层面也很现实
有圈内人透露,部分品牌已在摸底替代人选,国产女演员杨幂、辛芷蕾、赵丽颖等呼声颇高
这三位手里都有新作品与曝光度,形象也更贴近内地消费者,合作成本、舆情稳定性都更可控
品牌选择从来是趋利避害,爱谁不是爱呢,谁稳就选谁
有八卦消息称,全智贤因家庭经济压力选择回归高强度拍摄,这类传闻未有权威证实,姑且不论真假
站在职业选择上,团队对内容的价值观审查确实该更敏感些
在全球市场任何一个区域闯荡,都要遵循最基本的尊重原则
这不是政治正确,这是商业常识
你不能一边赚这个市场的钱,一边让内容去冒犯这个市场的观众
还有一个现实:国内社交平台上,要求“加强限制、继续抵制”的声音在增多,也有人情绪激烈地呼吁“彻底封杀”
这些声音不必一刀切,但足见情绪强度
市场终究会作出选择,很多时候,不需要谁来下判决
话说回来,舆论的另一面,是我们如何记住一个公众人物
有的人以争议留名,有的人以温度留名
这两天我翻到一个旧新闻,又一次被打动
王欢,央视电影频道的主持人,2010年因长期高强度工作被查出乳腺癌
从确诊到离世的三年,她挨了几千针、做了五六次手术,没放弃,因为她想多看看女儿
2013年7月3日,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2岁;
两天后,央视电影频道为她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时间走到12年后的2025年7月,她的女儿因在外地求学未能回到墓前,只有双方父母和丈夫去看望她
这类不热搜的消息,更让人心里一酸
同样是公众人物,方静在2015年因胃癌去世,年仅44岁;
罗京在2009年因淋巴癌去世,只有48岁
他们留下的,是认真、专业与温厚
我们会在某个深夜忽然想起他们的笑声与眼神,那一刻你明白,长久的记忆靠的不是流量,是人本身
再看这次风波,情绪之外我更关心三个问题
其一,片方会不会真改,改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上线修订版
如果只是删删词、裁裁镜头,骨子里的偏见不动,改了也白改
其二,团队会不会正面道歉,是否在中文社媒上以本人身份发声,这关乎诚意的最低线
其三,品牌是否会公开说明合作状态,给消费者一个交代,这决定信任能否重建
市场不缺人选,缺的是被看见的尊重
过去十年,越来越多品牌在中国市场成长,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翻车现场”
教训就摆在那儿:当代言人卷入价值观争议时,拖与躲,只会把损失放大
越是国际化,越要学会尊重本土情感,这是跨文化合作的第一课
我愿意相信,很多误伤来自无知,而不是恶意
但无知也要付学费
对艺人而言,学费可能是代言飞了、口碑掉了;
对品牌而言,学费是现金流的疼痛和信任的折损
对观众来说,学费则是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的尊严,不该被消费
如果最后要给这事一句总结,我想说——
道歉不是输,反而是重启信任的开始;
删改不是遮丑,是对创作底线的补课
风波怎么收场,并不取决于谁话说得漂亮
而是取决于谁能做出让人看得见的改变
信源资料人民网:《43岁央视主持王欢因癌症去世 涂经纬哭得不能自已》-2013年7月5日。人民网:《央视电影频道今日举行王欢告别仪式 经纬李蜜瑶淼表怀念》-2013年7月5日。南方都市报:《罗京李咏赵忠祥,这些年十多位著名主播病逝,癌症心脏病是元凶》-2020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