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美国海军“俄亥俄”号巡航导弹核潜艇高调停靠菲律宾苏比克湾。 这艘可搭载154枚“战斧”巡航导弹的水下巨兽,射程覆盖南海大部分岛礁及中国沿海关键设施,其动向被中国商业卫星全程捕获。 与以往隐蔽行动不同,此次美军主动公开潜艇行踪,甚至开启AIS信号广播位置,刻意将威慑摆在明面上。
俄亥俄号是美军战略核潜艇改造的巡航导弹平台,全长170多米,排水量超过1.8万吨。 其22个垂直发射单元可密集装载154枚“战斧”Block IV巡航导弹,单枚射程达1600公里,能对陆地固定目标和海上移动目标实施精准打击。 该艇还配备两名轮换船员,可连续部署长达两年无需返港,此前同级潜艇“佛罗里达”号曾创下727天前沿部署纪录。
除了导弹火力,俄亥俄号还能搭载66名特种作战人员及微型潜艇,兼具远程打击和秘密渗透的双重任务能力。 此次伴随停靠的还有“弗兰克·凯布尔”号补给舰,可为核潜艇提供维修和物资补给,形成完整的海上支援链条。
苏比克湾位于菲律宾吕宋岛西南,水深24至50米,是能停泊航母舰队的天然深水港。 1885年西班牙在此建立海军工厂,1898年美军接手后扩建为亚太最大海外基地之一。 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导致基地严重损毁,美军于次年撤离。
如今,随着美菲防务合作升温,苏比克湾再度成为战略前沿。 其北距巴士海峡约600公里,西距中国海南岛约1200公里,美军核潜艇从此处出发,一天内可封锁巴士海峡,两天内可抵近中国战略核潜艇基地。 美军还计划在此建设全球最大预置战备仓库,储备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实现“轻装部队快速武装”。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俄亥俄号在南海刻意保持水面航行并开启AIS信号,是一种“确定性威慑”策略。 通过主动暴露位置,既向盟友展示军事存在,又避免因隐蔽行动引发中方误判。 这种“透明秀肌肉”的背后,是美军在南海的两难:既要威慑中国,又需防止冲突失控。
美军第七舰队在声明中称此次停靠为“例行任务”,但时机耐人寻味,行动恰逢中国福建舰航母完成舰载机弹射测试后不到24小时。 此外,菲律宾马科斯政府近期在黄岩岛、仁爱礁的挑衅连遭挫败,美军此时亮相显然意在为其撑腰。
菲律宾引入美军核潜艇,直接动机是扭转海上对峙的劣势。2025年以来,菲律宾船只在黄岩岛、仙宾礁等海域多次与中方海警交锋均未占便宜。 马科斯政府面临国内通胀高企、失业率攀升的压力,试图通过外部冲突转移矛盾。
但这一选择风险极高。 历史上,美军驻菲基地曾引发民众强烈抗议,1992年菲国会甚至修法禁止外国设立永久军事基地。如今美军以“后勤合作”名义重返,实则为重建第一岛链南端支点。 菲律宾恐从“安全受益者”沦为“冲突前沿”。
面对美军部署,中国已启动多层次应对体系。 商业卫星全程追踪俄亥俄号动态,打破美军对水下行动的单向透明优势。 在作战层面,黄岩岛距苏比克湾仅250公里,可作为解放军监控美军动向的前哨。
解放军南部战区常态化组织海空反潜巡逻,结合新一代水下声呐阵列,形成立体探测网络。东风-26等中程弹道导弹的射程覆盖苏比克湾全境,可对港口设施实施精确打击。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外交渠道争取东盟国家支持,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已明确反对美菲军事合作扩大化。
美军核潜艇的现身揭示了大国竞争的残酷规则:军事力量的前沿存在仍是地缘博弈的硬通货。 然而,当154枚“战斧”导弹的阴影投向南海时,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军事范畴,成为意志与智慧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