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人说“继承点遗产比挣钱还难”,我总觉得是夸张——不就是拿个死亡证明、户口本,去机构办个手续吗?直到去年帮邻居张阿姨处理她老伴那2万3的股票,才知道这里面的“坑”能把人埋了。
张阿姨老伴走得突然,留下个股票账户,里面就两只银行股,加起来2万3。想着钱不多,张阿姨揣着死亡证明、户口本就去了证券公司,结果人家一句话给她干懵了:“得有继承公证书,不然办不了。”
公证书?张阿姨跑了趟公证处,工作人员拿出清单:死亡证明(要派出所盖章的原件)、户口本(得证明她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老伴的父母死亡证明(去世几十年了,上哪找?)、所有继承人签字放弃继承的声明(老伴还有个妹妹在外地,得飞回来签字)……光材料就列了8项,公证费按遗产额2%收,2万3的股票,公证费460块。
为这460块和一堆材料,张阿姨跑了派出所、社区、档案馆,还给老伴妹妹买了来回机票,折腾了一个月,最后拿到公证书去证券公司,人家又说“账户密码忘了?还得办密码重置,再等3个工作日”。等钱到账时,那两只股票还跌了500块——等于忙活一个月,倒贴1000多。
当时我就想:这哪是继承遗产?这是花钱买罪受啊!
结果7月25号,证监会突然扔出个“王炸”:5万以下股票基金继承,不用公证了!
消息一出,我赶紧翻了原文——嚯,这次是动真格的!第一顺位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或者有公证遗嘱的,拿死亡证明、户口本、身份证、签个承诺书,直接去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就能办。5万以下的单个账户,不管你有几个账户,只要每个都不超5万,就算总额超了也能免公证。
这政策一落地,我立马给张阿姨打了电话,老太太在那头哭了:“要是去年有这政策,我哪用受那罪啊!”
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这“免公证”新规到底有多香?普通人能少踩哪些坑?为啥证监会偏偏选在现在出这政策?
一、以前公证有多坑?说出来你都不信
要夸现在的政策好,得先说说以前的公证有多“反人类”。
就拿张阿姨的事来说,2万3的遗产,公证费460块,跑腿费、机票费加起来快2000,这叫“为了芝麻丢了西瓜”。但这还不算最离谱的——我见过更夸张的:
有个朋友,他爷爷去世时留了5000块活期存款(不是股票基金,但流程类似),银行非要公证。结果公证时发现,他爷爷的父母是1940年代去世的,档案馆查不到记录,最后没办法,只能让社区开“某某某父母已故”的证明,又找了三个老邻居签字作证,才勉强办下来。前后花了300公证费,折腾了40天,5000块存银行利息都比这多。
为啥非要公证?以前机构怕担责啊!你说你是继承人,万一还有别的继承人跳出来说“我没同意”,机构就得吃官司。所以不管遗产多少,先让公证处“背锅”——公证处审核过了,出了公证书,机构就没风险了。
但公证处可不是慈善机构,按规定,遗产公证费最低200,超过1万按2%收,10万以上按1%收。听起来不多?但对于小额遗产来说,简直是“薅羊毛”。
就说股票基金这种流动性强的资产,本来就可能天天涨跌,等你折腾一个月办下公证,说不定钱都缩水了。更别说有些老人根本不懂这些流程,子女又不在身边,最后可能干脆就“不要了”——去年就有媒体报道,某证券公司“沉睡账户”里,光是1万以下的小额遗产,加起来就有2000多万没人认领,全是被公证流程“劝退”的。
所以这次证监会新规,本质上就是把“小额遗产”的审核责任从公证处拿回机构,但又给机构划了“安全线”——5万以下、材料齐全、继承人没纠纷,就不用折腾公证了。这才叫“把方便留给老百姓,把麻烦留给自己”。
二、5万到底咋算?这些细节能帮你省大钱
别光高兴,这“5万以下免公证”可不是你想的“随便拿5万”,里面的门道得看清楚,不然白跑一趟。
第一个坑:单个账户5万,不是总额5万
通知里写得明明白白:“同一证券公司账户净资产不超过5万”“同一基金公司/销售机构账户不超过5万”。啥意思?比如你爹在A证券公司有个账户3万,B证券公司有个账户4万,虽然总额7万,但每个账户都不超5万,俩账户都能免公证。
但要是同一个证券公司开了俩账户,一个3万,一个3万,加起来6万,那就不行了——因为“同一证券公司账户”要合并算。所以要是家里老人在多家机构有小额资产,记得分开办,能省不少事。
第二个坑:5万不算利息和未结转收益
比如股票账户里有4万股票,还有2000块未结利息(就是股票分红还没到账那种),基金账户有4万8份额,还有500块未结转收益(比如基金分红没到账),这些“未结”的不算在5万里面。也就是说,实际能拿到的钱可能比5万多,但只要本金不超5万,就能免公证。
第三个坑:得现场办,暂时不能线上
证券公司必须去开户的营业部现场办,基金公司/销售机构按他们的要求办(目前看大部分也得现场)。别想着躺家里就能搞定,尤其是异地开户的——比如老人在老家开户,子女在外地,可能还得跑一趟老家。不过比起跑公证处,已经算进步了。
第四个坑:材料得带齐,少一样都白搭
要带四类材料:
死亡证明(医院开的、派出所开的都行,得是原件);
亲属关系证明(第一顺位继承人用,户口本、结婚证、出生证明,有啥带啥,越全越好);
你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亲笔签名的承诺书(大概内容是“我保证这是全部继承人协商好的,以后不扯皮”)。
要是有公证遗嘱指定你继承,那就不用亲属关系证明,直接带遗嘱原件。但注意,必须是“公证遗嘱”,自己在家写的“自书遗嘱”不算——这是为了避免有人伪造遗嘱。
第五个坑:继承完就得注销账户
办完继承,账户里钱取完、股票卖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就得把账户注销。所以别想着“留个账户以后用”,这是遗产继承,不是过户到你名下继续炒股。
三、这三种情况,机构有权直接拒办
别以为材料齐了就一定能办,这三种情况,机构会直接说“NO”,提前知道能少生气。
第一种:账户被冻结了
比如老人去世前欠了债,账户被法院冻结了;或者股票涉及违规交易,被证监会调查了。这种情况别想免公证,机构不敢碰,得先把冻结问题解决了再说。
第二种:继承人“打架”
要是你拿着材料去办,结果你哥突然冲进来喊“我不同意!这钱有我的份!”,机构立马就停办。因为新规要求“申请人应当与其他继承人自行协商完成分割”,说白了就是“你们自己先内部搞定,别把机构当法院”。
第三种:机构觉得“有风险”
这是个“兜底条款”。比如你拿的死亡证明看着像假的,或者亲属关系证明模糊不清(比如户口本上没写“父女关系”,只有个“其他亲属”),机构觉得“审核起来风险太大”,就有权拒办。这时候别骂机构“故意刁难”,他们也是怕担责,实在不行就只能回头办公证了。
还有个例外:境外个人不行。比如老人是外籍,或者继承人是外籍,这新规就用不上,还得按老规矩办公证。
四、为啥现在出这政策?背后藏着民生大进步
可能有人会说:“5万太少了吧?现在谁手里没个十万八万的?”但你得知道,政策的进步从来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
第一,小额遗产是“真民生”
别看5万不多,但对普通家庭来说,可能是老人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钱、给孙子的压岁钱。之前有调查显示,城市家庭“小额遗产”(10万以下)占比超过60%,尤其是老人,更喜欢买低风险的银行股、货币基金,金额大多在3-8万。所以先从5万下手,就能解决大部分人的麻烦。
第二,公证流程确实该“松绑”了
这几年政府一直在推“减证便民”,比如身份证就能证明“我是我”,不用再开“奇葩证明”;公积金提取、社保转移都能线上办。小额遗产继承免公证,其实是“减证便民”在金融领域的延续——既然机构能通过材料审核判断风险,就没必要再让老百姓花钱公证。
第三,“沉睡账户”该叫醒了
前面说了,光是证券公司就有2000多万小额遗产没人认领,基金公司更多。这些钱本质上是老百姓的合法财产,只是被流程卡住了。现在免公证,等于给这些“沉睡资金”开了个“绿色通道”,既能让继承人拿到钱,也能让机构清理“僵尸账户”,双赢。
当然,也有改进空间。比如“必须现场办”,对异地继承人不友好;5万的额度能不能根据物价调整(比如过几年提到8万、10万);能不能开通线上提交材料、视频审核?这些可能得等政策落地后看效果,但至少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总比永远停留在“公证才能办”强。
五、最后说句大实话:这政策最该感谢的是“普通人”
别觉得这政策是“天上掉下来的”,其实是无数个“张阿姨”“李大爷”用自己的经历“倒逼”出来的。
前几年,全国人大代表就多次提案“简化小额遗产继承流程”;去年银保监会也发文,要求银行对5万以下存款继承“探索免公证”;今年年初,上海、广东等地的证券公司已经试点“3万以下免公证”,这次证监会把额度提到5万,本质上是“从试点到全国”的推广。
所以说,民生政策的进步,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争来的”——你遇到麻烦去投诉、去反映,媒体去报道,代表去提案,最后政策才会慢慢调整。就像这次新规里写的“申请人应当与其他继承人自行协商完成分割”,其实就是默认“老百姓能自己解决的事,就别麻烦政府”,这才是对普通人的信任。
最后给大家提个醒:家里有老人的,赶紧问问他们有没有股票、基金账户,金额多少,哪家机构的,提前记下来。别等真用到的时候,才发现“人死了,钱还在,拿不出来”。
毕竟,这5万可能不多,但里面藏着老人一辈子的“心意”——能顺顺利利拿到手,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从“跑断腿办公证”到“带材料当场办”,这一步虽然小,但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幸福指数”的大跨越。希望以后这样的政策能多来点——毕竟,让普通人办事不折腾,才是最好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