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轰动一时的“苏超”,这热度啊,比夏天闷热的南京路还要滚烫。坊间流行——“不了解苏超,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唠球经!”这背后到底是地方足球的新生机,还是一场即将打回原形的热闹?让咱给你摊开揉碎了讲讲,看看到底这“苏超神话”是真金还是包浆。
江苏足球联赛,外号“苏超”,一夜之间刷屏了全国的朋友圈。本地球迷炸锅,外地吃瓜群众也不甘其后。有媒体兴奋地喊出了“中超要失守,苏超可接班”的口号,还有人把镇江的老铁“脸挡球”当神迹,新华社也添了一把火,上演了一波和前国脚吴曦的经典对比操作。咋回事?难道靠几张火气满满的脸、几场业余队拼命踢的比赛,就能把中国足球救活?且慢!这里面水太深,一时半会儿还真说不清。咱今天就不怕得罪人,给你盘一盘这锅“足球热”的底料,顺便问句——苏超真能带中超起死回生吗,还是又一个“雷声大雨点小”?
一开始,这苏超踢得那叫一个痛快,主场观众人气直逼年货节抢薯片,场外更是欢呼声此起彼伏。镇江那哥们儿自带网红体质,一脚生扑、不怕死,生生拿脸挡了个球。网友一看热闹就爱凑,还挖出了吴曦当年护脸闪身的“黑历史”,一时间,职业球员成了“温室花朵”,业余哥们儿反倒被赞成了“真爷们儿”。球迷们分两派互掐,有的说,“你自己踢过球没?谁没本能性护身反应?”另一些则猛夸“精神可嘉!中国足球就缺这股狠劲儿!”这操作,不仅把球场变成了大草台班子,还顺带拔高了“本地情怀”,让足球滋味有点儿东北老铁搓麻的感觉——泼辣、热乎、接地气。
但新问题跟着就砸了下来这波热潮到底能不能走远?真能和根正苗红的中超比肩?瓜还没吃完,剧情正往复杂的方向拐弯。
苏超这火爆劲儿,多少有点“新鲜感”加成。谁不喜欢看一帮白天上班、晚上球场放飞自我的“草根斗士”拼命?可惜风头背后,细节一扒拉,水分比宿迁牛肉锅多多了。先说队员阵容,南通队这头号劲旅,其实一水儿都是职业梯队,平时在大牌俱乐部吃板凳。苏超是业余加半职业的“掺沙子”,凑合一下罢了。
至于经济账,更是抠门到家。唯一的大金主江苏银行,掏了八百万的冠名费——咳咳,咱听着是大手笔,真摊下来可怜巴巴。普通球员压根没工资,一天就补贴三五百,赢了分个小奖金。业余选手白天上班,晚上玩命踢,有时候连训练都是挤牙膏等级别。不信你问问南通的哥儿几个,比赛完第二天还得准点坐办公室抢着打卡。
观众?一场球下来,票价便宜得像菜市场大葱,撑死也赚不着几个钢镚。场地费呢?南京啥水平的球场,打一场只收两万块——你看这运营模式,比农村婚宴还精打细算。主办方到底赚不赚钱?没人知道。明年还搞,还是不搞?也没人能拍胸脯打保票。这种悬在半空的运营,每一步都像钓鱼佬划船——走一步,看一步。
热度之外,真格的问题可没消停。你瞅瞅,苏超这激情,表面红火,里头却藏着不少冰山。运营根本不稳定,跟中超职业联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中超这二十多年,曲曲折折,咋也积累了点运营经验市场化、合同制、职业球员靠工资吃饭,差球队倒闭了,没人会递纸巾。最起码人家养活自己,不靠地方财政天天补贴。中国足球是烂,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还真是个“烂而不倒”的玄学。
反过来看苏超,根儿上还是靠政府和体育局撑场子。更别提那些“专家”说,苏超之所以红,归因是本地情怀和草根活力。听起来像是“地瓜配酸奶”,新鲜是真新鲜,就是没长性。苏超咋能和中超比?更别说取而代之。就算现在赛场火爆,微博热搜天天蹦,等观众新鲜感过去了,注定会“退烧”。
再说那点奖金和补贴,拿不出职业联赛一半的气派。业余球员光凭热血能撑几场?再拼也得扛得住家庭和生活压力。若明天赞助一撤,明年政府资金不批,整个苏超就可能变成了昙花一现。真要搞大事,单靠省里拔款和体育局踢气,能支持到啥时候?唉,别总把希望寄托在“热血打脸”的新闻噱头上。
可正当一波“苏超要凉”的言论蔓延时,世界杯正好赶上收视低谷,国内足球新闻眼看全都扑在江苏。“江苏模式”突然被捧到风口浪尖,有人甚至抛出豪言让全国都学学苏超,照这路子办,十年出世界级明星不是梦。还有“足球体验金矿”一说,微博下的段子手们,直接P图调侃——“以后中超球队上江苏进修,回家全变流氓队长。”球迷们乐得直喊“真香”。
事实上,苏超确实一夜间激发了一批原本看不上地方联赛的老球迷。有大叔感慨“这才是足球啊,拼命三郎,真材实料!”还有小姑娘花式打call“上班族踢球都能火,我咋就不能上场!”甚至不少外地足球青训教练,也跑来取经,想找找“草根逆袭路”。
更离谱的是,不少苏超场边的广告商,闻着热度蜂拥而至。一夜之间,镇江小球场人头攒动、南通球迷包火车来看球,一副全民足球嗨翻天的样子。媒体推波助澜,社会话题不断,“全民足球梦”瞬间被点燃。说实话,要不是皇马本赛季都没这新闻热度,咱都以为中国足球要重生了——连东北老铁看到都直呼“厉害了,江苏!”
表面这一切似乎朝着好的方向狂奔。可这火是不是回光返照?苏超到底是中国足球的药引子,还是又一颗速朽的流星?这里面可绝不是喊两句口号、一阵猛洗地就能解决的。
仔细琢磨,你就会发现局势没那么乐观。苏超眼下的爆红仰仗的是新鲜感+情怀+地方政府捧场。真要市场化运营?对不起,主办方经验欠奉。连工资体系都捋不清,球员身份也分不明,职业和业余一锅炖,还薅得起谁的羊?
当前全国观众“尝鲜热”,让门票哪怕只卖小几块钱,短期里还能撑人气;但时间一长,没资本运作、缺乏长期激励,观众审美疲劳了,马上就转舵。赞助商?谁都懂道理——“只要热度在,你就是爹;一凉,我脚底抹油。”
这不叫长久之计。政策变了,财政紧了,地方政府立马“穿上马甲开溜”。球员没保障,教练难续命,场地哪来升级的钱?你跟中超比,人家纵有千种不足,最起码做到了职业化长线运营。有行业规范,有盈利模式,能吸收失败经验再爬起来。苏超要想活过第三年,非得改革不可。
更尴尬一点是真有球员踢火了,下一步还是得跳槽去中超,否则职业前景等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人真拿人生赌一场“业余联赛传奇”。而且那些“脸挡球”的精神,哪个吃瓜群众能看一年不腻?一旦腻了,没人买票,政府不拨款,联赛连喘气的机会都没。
再具体点,有多少本地企业会真心实意“养联赛”?,短期热闹算不得长远蛋糕。这种模式太依赖“天时地利人和”,完全缺乏抗风险能力,比东北冬天的电动车还容易趴窝。
苏超的热度就像夏天的“冰镇西瓜”刚切开的头一刀,确实又脆又爽,吃多了腻得慌。要我说,那些拍桌子吆喝“苏超赶超中超”、高喊“草根逆袭拯救中国足球”的专家啊,干脆发个奖状得了——“年度鸽子王”“自嗨典范”,就差写进教科书。当然了,我们老百姓也不是不爱家乡足球,可谁愿意把真金白银砸进去搞一场不确定的实验?业余球员终究要上班,地方财政终究要算账,球迷的新鲜感终究会消退,你光靠热血,最后只能落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
不能怪新华社搞新闻大跃进,毕竟媒体也想看点不一样的热闹。但拿脸挡球就能拯救中国足球,真不如拿头顶西瓜皮自娱自乐。中国足球缺的是制度保障和职业体系。热闹可以刺激激情,但踏实运营才能长红。吹得欢的背后,多少还得靠点靠谱思路铺底。而不是年年看新闻炒冷饭,球迷心态上蹿下跳,最后热闹过后一地鸡毛。
敢问各位看官你们真觉得靠一茬脸挡球的激情和几场热闹的“草根足球”,就能让中国足球杀出一条血路?还是说这不过又是一场“吃瓜群众+本地媒体”的自嗨式狂欢?欢迎留言槽到底,咱们下一盘大棋的路上,到底需要更多的脸挡球,还是紧紧把住“职业化”这条命根子?中国足球要想站起来,难道真的还得靠情怀续命?